您的位置:健客网 > 中医频道 > 中医生活 > 中医养生 > 不要吃土要补土!中医学派知多少,快来瞧一瞧~

不要吃土要补土!中医学派知多少,快来瞧一瞧~

2018-08-11 来源:宁波中医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杨上善(隋唐,生卒年不详)。把《素问》、《灵枢》的两个81篇全部拆散,分做19大类,名《黄帝内经太素》,简称《太素》。现存本缺损较严重。

一、医经学派

(一)校勘诸家

1.全元起(南北朝,生卒年不详)。校注《素问》,名《内经训解》,宋代后散失。现可从《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中见到少数《训解》的内容。

2.林亿(宋,生卒年不详)。《新校正》,保存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中。

(二)注释诸家

1.王冰(唐,约710-804)。注《素问》,名《素问十问》,现亡佚。现今所见,为宋?林亿校正的《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2.吴崑(明,1551-1620),安徽歙县人。注《素问》,名《内经吴注》。

3.马莳(明,约15-16世纪),字仲化,自号玄台子,浙江绍兴人。注《素问》,名《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注《灵枢》,名《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简称《发微》。后者对临床很有参考价值。

4.张志聪(明,1644-1722),字隐庵,浙江杭州人。与侣山堂诸人共注《素问》、《灵枢》,名《素问集注》、《灵枢集注》。简称《集注》,水平较高,且贴近临床实际。

(三)分类研究诸家

1.杨上善(隋唐,生卒年不详)。把《素问》、《灵枢》的两个81篇全部拆散,分做19大类,名《黄帝内经太素》,简称《太素》。现存本缺损较严重。

2.滑寿(元,约1304-1386),字伯仁,祖籍河南襄城,迁定浙江余姚。删减《素问》,分为12类,名《读素问钞》。因内容不太完整,故局限性较大。

3.张介宾(明1563-1640),号景岳,原籍四川绵竹,后徙居浙江绍兴。把《素问》、《灵枢》分为12大类,著成《类经》。

4.李中梓(明1588-1655),号念莪,上海浦东人。精选《素问》、《灵枢》(14万余字)分为8类,著成《内经知要》,不到2万字,概括性较强,适于初学《内经》者。

(四)专题发挥诸家

以扁鹊、张仲景、华佗、皇甫谧、刘完素、刘舒温为代表。

二、经方学派

(一)经验方

即人类与疾病斗争的医学知识总结。如《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有经验方;《汉书?艺文志》载有经方11家;汉代至北宋至少有150种以上。惜因印刷技术、保管条件、灾害与战争等众多原因,大多已亡佚。现存的主要有:《肘后方》《千金方》《外台秘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二)经论方

三、河间学派(寒凉派)

是指以“火热论”为中心的一个学术派别,突出代表人物是“金元四大家”之中的刘完素(刘河间)、张从正、朱震亨(朱丹溪)。

(一)刘完素的“火热论”

(二)张从正的“攻邪论”

(三)朱丹溪的“阳有余阴不足论”

四、易水学派(补土派)

与河间学派基本同处一个时代,其开创者为张元素,河北易水人,故名。其发挥《素问》“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理论,偏于用“补正法”治病。其突出代表人物还有李杲(李东垣)、李中梓、张介宾、薛己、赵献可,有“易水五大家”之称,对后世亦有重要影响。

(一)张元素的两大学说

字洁古,生卒年不详。

1.脏腑辨证说:每个脏腑都从寒热虚实几个方面来辨证,对内科杂病辨证具有现实意义。

2.药物的性味、归经说:用药讲究四气五味,而“归经报使”(即药引)是他的一大发明,对后世使用归经药有重要影响。

3.主要著作:《珍珠囊》,为讲药物性味的专著;《洁古注叔和脉诀》,已亡佚;《医学启源》。

(二)李杲的脾胃内伤论

李杲,又名东垣,1180-1251,河北省正定人,是易水学派首屈一指的大家,而且是补土(脾胃)派的宗师,其学术影响超过了他的老师张元素。

1主要学术论点:脾胃健则元气充,脏腑之气就得以升降;脾胃伤,则元气会随之下陷,阴火即上乘,出现气越虚、火越炽的临床表现。但对“阴火”、“虚火”的辨识稍显凌乱。

2.主要著作:《脉诀指掌病式图说》、《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

3.代表方:甘温除热法的“补中益气汤”,治气虚低热证;另有“调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清暑益气汤“等,均为现今临床常用。

(三)王好古的阴证论

约1200-1264,河北赵县人,比李杲年轻,同为张元素的学生,二人为师友关系。其学术重点是对“寒湿”实证、“虚寒”之阳虚证的辨治,常选用“正阳散”、“返阴丹”、“回阳丹”、“火焰散”、“霹雳散”等温散寒湿的方剂。主要著作有:《阴证略例》、《医垒元戎》、《此事难知》、《癍论萃英》、《汤液本草》等。

(四)私淑易水学说诸家及其变化

1.薛己(1487-1559),号立斋,江苏苏州人。明代诸科著名临床家。在重视“后天之本”(脾胃)的基础上,尤重“先天之本”(肾)的研究,强调“扶正”与“祛邪”并用。主要著作:《内科摘要》、《女科撮要》、《外科心法》、《正体类要》(骨伤科的书)、《保婴金镜录注》。

2.赵献可(16世纪后半期-17世纪上半期)。浙江鄞县人,生活年代比薛己略晚。强调“先天”的水火关系,着重强调“火”。

3.张介宾(1563-1640),原籍四川绵竹,后迁居浙江绍兴。与赵献可有类似之处,但治学范围要宽。主要论点:“阳非有余”、“真阴不足”。代表方剂:补阳用“右归丸”、“右归饮”;补阴用“左归丸”、“左归饮”,其疗效分别比“八味丸”、“六味丸”要明显。

4.李中梓(1588-1655),上海浦东人。学术思想受李杲、薛己、张介宾的影响,强调“先后天根本论”、“水火阴阳论”。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