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胆八宝掺松烟,千锤百炼成方圆。奇墨入纸龙凤舞,内外兼用病魔寒。
这是一首清人吟咏“五胆八宝药墨”的诗篇。乍看,可能不太理解,其实,这首诗正道出了以药制墨和以墨入药的双重含义。
(一)以药制墨
相传最早的制墨家,是西周宣王时的邢夷,据《述古书法纂》载:“邢夷始制墨,字从黑土,煤烟所成,土之类也。”据考证,战国时期的竹简上所书的墨迹文字,乃是天然石墨,并非人工制造。自秦以后才出现人工造墨。汉代宫廷已有用墨来赏封职官。唐代由于政府的提倡,文人墨客的讲究,国家设官置厂,专事造墨。对于取材、选料多有拓展。如著名的墨官祖敏,制墨之佳,闻名天下,其制墨必用鹿角胶煎膏和成,这便发现了以药制墨的端倪。
宋代,以徽墨为代表,其墨主要分为油烟和松烟两大类。宣和帝以苏合油掺烟和墨,杂以百宝,金章宗购之每两黄金一觔,欲仿不能,叹谓墨妖。此时之墨,在制法上已有相当的改进了。
到了明代正德、嘉靖年间,开始出现了用桐油烟,猪油烟造墨。原料质量的提高,墨的光色黑润度也更上一层楼,并出现了专门用中药来制墨的制墨名家。据考,明代万历年间,著名墨工程君房,在制墨配方中,加入了十几种名贵中药,如麝香、金箔、珍珠粉、冰片、公丁香等配料,制成了超漆烟墨,使墨的质量更大大地提高了一步,达到了气味芳香,光色紫润,质地细腻,掭笔不胶,入纸不晕,宜书宜画的艺术效果。
随后,清代所制之墨,均掺中药,形成了以药制墨的文化现象。各家异彩纷呈,所用中药种类繁多,品种不一。如:上海曹素功墨,其主要原料采用桐油,另外加上麻油,猪油,广胶,麝香、梅片,冰片,珍珠,金箔以及其它名贵中药香料,运用传统工艺,经过炼油、搅坯、翻凉、描金等十二道工序,历时一年之久,精制而成。其特点色泽如漆、香味浓郁、墨迹不腐不蛀。由于墨中加入十几种名贵中药材,其馨香之气起到了防腐避虫的作用。使用时墨气芳香沁人,能提神助兴,爽人益志。
又如清代举人谢松岱创制的“一得阁”墨汁,采用四川高色素炭黑,骨胶、冰片、麝香、苯酚等药物为原料,运用传统工艺精制而成。四川高色素炭黑,色深光亮;骨胶具有悬浮力,使墨着纸不湮;冰片、麝香均为名贵芳香中药材,清香四溢;苯酚为防腐剂,使墨汁长期贮存,不腐不臭,书画方便,四季咸宜。关于以药制墨的史料,我们还可以从以下的著作中得以更进一步的了解。
1.宋·李孝美《墨谱》载:“制墨香,用甘松、藿香、零陵香、白檀、丁香、龙脑、麝香。”
2.宋·张世南《游宦纪闻》载:“书大字,用松烟墨,每患无光彩而墨易脱,偶得太一宫易高士书符用墨诀,试之果妙,其法:以黄明胶半两许,用水一小盂,煎之五分,蒸化尤妙,如磨松墨时,以胶水两蚬壳,砚至五色见,浡作,再添胶水,俟墨浓可书则止。如觉滞笔,入生姜自然汁少许,或溶胶时入浓皂角水数滴亦可。”
3.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载:“其(蜡梅)树皮浸水磨墨,有光彩。”,“又没石子,合他药染须。造墨家亦用之。”
4.明·惠康野叟《识余·卷三》载:“三衢叶茂实,造软帐烟。法以木作暧阁高足其上,以纸罩地为帐,高七八尺,于阁下用椀数十,贮油炷灯,闭之密室油气透顶,其轻且远,与他烟绝异,胶法甚奇,中用紫矿、当归、秦艽、脑麝、画燕支、没石子之类,盖取其活胶而不满也。故经久而色光不少渝。”
(二)以墨入药
中药为中国医家治病之物,墨为中国书画家书写、绘画之物。中药和墨均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医药文化和书画艺术文化的两个重要的载体。制墨需要中药,墨也可以入药,且以墨入药较以药制墨要早得多。历代医家、文人、能工巧匠,在中药与墨的园地里,为我们描绘了许多绚丽的篇章。
据考证,第一个将墨的药用载入医书典籍的是晋代著名的医药学家、炼丹家葛洪所著的《肘后方》。其曰“若客忤中恶,多于道间门外得之,令人心腹绞痛,腹胀,气冲心胸,不急治,杀人。捣墨水和服二钱。”在《肘后方》中,还载有用墨治“崩中漏下,青黄赤白”等症。
墨的药用,在民间传播有一个动人的故事。相传,唐代易州(今河北境内)有位秀才,因夜读日久,得了鼻衄之症。有一天深夜,鼻衄又发作了,无药应急,忙用棉花絮蘸上墨汁塞鼻,没想到,一会儿,鼻出血竟止住了。从此,他见别人鼻衄之症,便也用此法施治,每每获效。这样,墨可治病,便在民间广为流传了。
南唐的徽墨中,药墨也是一朵墨苑奇葩。由于在高档的徽墨中加入麝香、冰片、珍珠粉末等名贵中药,已具有清热止血、镇惊去痛的功能,成为宫廷内院、官宦人家和文人学士竟相选购的佳品。
宋代寇宗奭《本草衍义》中,也载有“墨,松之烟也。世有以粟草灰伪为者,不可用,须松烟墨方可入药,惟远烟细者为佳,粗者不可用。……鄜延有石油,其烟甚浓,其煤可为墨。黑光如漆,不可入药。”指出了入药之墨必松烟,石油烟制的墨因有毒,而不可入药的科学性。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载:“墨,气味辛、温,无毒,主治止血,生肌肤,合金疮,治产后血运,崩中卒下血,醋磨服之。又止血痢,及小儿客忤,捣筛温水服之。又眯目物芒入目,点摩瞳子上。利小便,通月经,治痈肿。”并附了十六条以墨入药的方剂。
由于明代医家的以墨入药的倡导和临床验证,加上明代诸多制墨家的以药制墨的丰富实践,在选料和配方方面,均有很多改进和提高。在安徽歙县,出现了著名的药墨——“万应锭”和“五胆八宝药墨”
万应锭
以墨为主要成分的中药复方制剂,配伍了中药黄连、胡黄连、儿茶、冰片、麝香、牛黄、熊胆等,既可外用,又可内服,主治中风、中暑、吐血、衄血,喉痺、乳蛾,无名肿毒,小儿惊风等病。后经药味加减,载入《清内廷法制丸散膏丹各药配方》,作为皇家专用的药品。
五胆八宝药墨
独创性地选用了麝香、熊胆、犀牛角、珍珠、黄金等十余种名贵中草药,经科学方法配制而成。具有消炎解毒、止血止痛,降压、镇惊之功,对皮炎、湿疹、痨疮、顽癖等症,均有良好的疗效。“五胆八宝药墨”还被国家基本药物领导小组选为“国家基本药物中药制剂品种”之一。
这给我们在挖掘中草药资源,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方面予以很多启示,以药制墨和以墨入药,无疑是其重要的内容之一。
清热利湿,利胆排石。用于湿热蕴毒、腑气不通所致的胁痛、胆胀,症见胁肋胀痛、发热、尿黄、大便不通;胆囊炎、胆石症见上述证候者。
健客价: ¥20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用于肺胃热盛所致的咽喉肿痛、口咽干燥;急性扁桃体炎见上述证候者。
健客价: ¥12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用于肺胃热盛所致的咽喉肿痛、口咽干燥;急性扁桃体炎见上述证候者。
健客价: ¥13舒肝理气,散郁调经。用于肝气不舒的两胁疼痛,胸腹胀闷,月经不调,头痛目眩,心烦意乱,口苦咽干,以及肝郁气滞所致的面部黧黑斑(黄褐斑)。
健客价: ¥45补气,滋肾,益精,用于气阴亏虚、肾精不定所致的头晕、心悸、目眩、耳鸣、健忘、失眠、疲乏无力;更年期综合症,病后体虚见上述证候者。
健客价: ¥48补脾健胃,利湿止泻。用于脾胃虚弱,饮食不消,或泻或吐,形瘦色萎,神疲乏力。
健客价: ¥18透窍消肿,祛风退热。用于慢性鼻窦炎、鼻炎及鼻塞头痛,浊涕臭气,嗅觉失灵等。
健客价: ¥25降气化痰,止咳定喘。用于风寒入肺,肺气不宣引起的咳嗽痰多,喘促胸闷,周身酸痛或久咳不止,以及老年支气管炎咳嗽。
健客价: ¥25健脾和胃,平肝杀虫。用于脾弱肝滞,面黄肌瘦,消化不良。
健客价: ¥24清肝明目,疏风散热,除湿痹、解疮毒等症。用于风热感冒,目赤头疼、头晕耳鸣、咽喉肿痛等症。并可作清凉饮料。
健客价: ¥13辛凉透表,宣肺止咳,清热解毒。用于外感风热,发热恶寒,头痛咳嗽,咽喉肿痛。
健客价: ¥27益气养阴,培补脾肾。用于气阴两虚,脾肾不足所致的乏力气短,自汗盗汗,口干咽燥,头晕耳鸣等症。
健客价: ¥548清热解毒,凉血。用于风热感冒,咽喉肿痛。
健客价: ¥23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用于跌扑肿痛。
健客价: ¥248收敛止泻,解毒消食。用于湿热泄泻,伤食泄泻。
健客价: ¥22温中补虚,调和肝脾,行气止痛。用于脾胃虚寒及肝脾不和所致的脘腹疼痛,腹胀喜温,反酸嗳气;慢性浅表性胃炎见上述症状者。
健客价: ¥17清肺,化痰,止咳。用于痰热咳嗽,痰多,色黄黏稠,胸闷口干。
健客价: ¥16健脾,燥湿。用于胃脘胀痛。
健客价: ¥40滋肾养肝。用于肝肾阴亏的眩晕、耳鸣、目涩畏光、视物昏花。
健客价: ¥38清热泻火,解毒消肿。用于肺胃热盛所致的痤疮,粉刺,口舌生疮,胃火牙痛,咽喉肿痛,目赤,便秘,尿黄赤。
健客价: ¥43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用于肺胃热盛所致的咽喉肿痛、口咽干燥;急性扁桃体炎见上述证候者。
健客价: ¥23.5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用于肺胃热盛所致的咽喉肿痛、口咽干燥;急性扁桃体炎见上述证候者。
健客价: ¥13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用于肺胃热盛所致的咽喉肿痛、口咽干燥;急性扁桃体炎见上述证候者。
健客价: ¥10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用于肺胃热盛所致的咽喉肿痛、口咽干燥;急性扁桃体炎见上述证候者。
健客价: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