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医的普及,越来越多市民爱上中医理疗,尤其拔罐简单易操作,更是居家理疗的首选。但佛山市中医院针灸科钟伟泉主任中医师提醒,进入秋季天气转凉、阳消阴长,此时养生保健采用具有温补功效的艾灸比泻法为主的拔罐更合适。
拔罐泻火,艾灸温补
“感觉身体湿气重、腰酸腿疼,找准穴位拔罐,一下子感觉气血都通了,湿气也排出不少。”因长痘而开始接触中医理疗的80后黄小姐,已成了拔罐的忠实FANS。“自家拔罐可以用真空罐,虽然效果没有火罐好,但是操作方便,不怕烫伤。”
“拔罐”,在中医上确实具有发汗解表、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温经散寒等功效。尤其在夏季,空调环境容易导致汗孔闭塞,暑热内蕴不能发散,采用拔罐可将毛孔吸开、皮肤充血,将体内的病理产物从皮肤毛孔中吸出体外,从而使经络气血得以疏通,脏腑功能得以调整,达到祛湿、解暑、逐寒等防治疾病的目的。
但拔罐这一“泻火”功能,其实不适于秋季。“中医学认为,立秋之时,是自然界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此时人体也将出现阳消阴长。虽气候早晚凉爽,但极易感到倦怠、乏力,此时不宜多‘泻火’,而应‘补阳’。”
此外,根据医书《摄生消息论》:“但凡春秋之际,故疾发动之时,切须安养,量其自性将养。秋间不宜吐,并发汗,令人消烁以致肺腑不安,惟宜针灸”。因此,艾灸是秋季祛病养生的一大妙招。
常灸这些穴位防秋病
秋季气候多变,从湿热、干燥进入寒凉,加之夏季体力精力消耗较大,以致入秋后体质下降,容易出现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等疾病。艾灸可广泛应用于各种内科疾病、难治性疾病及养生保健,起到温通经络、散寒消瘀、扶正祛邪、益气补血的作用。以下穴位更适合秋季艾灸:
肺俞穴
位于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其内应肺脏,为治疗肺脏疾病的重要腧穴。临床上用于治疗咳嗽、哮喘、咳血、肺痨及过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统疾病。
关元穴
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关元不仅有强壮作用,还能培肾固本、补益元气、回阳固脱。常用于治疗小腹疼痛、霍乱吐泻、痛经、神经衰弱、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等。
肾俞穴
位于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此穴主治腰痛、肾脏病、高血压、低血压、遗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等。
艾灸防烫伤,更要看体质
“艾灸是一种注重阴阳平衡、较温和的保健手段,并无年龄之分。但居家艾灸要防烫伤,而且讲究体质。”钟伟泉提醒。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所致的泻泄,症见体倦乏力、食少腹胀、便溏久泻、肛门下坠。
健客价: ¥12补肾壮阳、活血通络。用于阴茎勃起功能障碍,中医辨证属肾阳虚者。
健客价: ¥108补肾壮阳,生髓益精。用于中老年男子衰老体弱。
健客价: ¥8益气升阳,聪耳明目。用于耳聋耳鸣,视物昏花。
健客价: ¥36益气复脉,养阴生津;能改善冠状动脉循环,降低心肌耗氧量,用于气阴两亏,心悸气短,脉微自汗,冠心病、心绞痛和衰老等症。
健客价: ¥22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所致的泄泻、脱肛、阴挺,症见体倦乏力,食少腹胀,便溏久泻、肛门下坠或脱肛、子宫脱垂。
健客价: ¥34益气升阳,聪耳明目。用于耳聋耳鸣,视物昏花。
健客价: ¥158益气养血。用于气血不足所致的气短心悸、面色不华、体虚乏力。
健客价: ¥12益气通脉,活血止痛。用于气虚血瘀型胸痹。症见胸闷胸痛,气短乏力、心悸、面色少华、自汗,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或紫暗或有瘀斑,脉沉或沉弦。适用于冠心病、心绞痛见上述症状者。
健客价: ¥42益气健脑。适用于老年及过度疲劳所致的头晕,面色苍白,唇甲不华,神疲倦怠,心悸,气短。
健客价: ¥23益气升阳,聪耳明目。用于耳聋耳鸣,视物昏花。
健客价: ¥26益气养阴,生津止渴。适用于Ⅱ型糖尿病气阴两虚证候,改善倦怠乏力,口干舌燥,烦渴多饮等症。
健客价: ¥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