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中医频道 > 中医特色 > 气功太极 > 传统养生中讲的气沉

传统养生中讲的气沉

2017-10-19 来源:武医之道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中国养生文化历史悠久,古老的中医学提出了养生的基本理论,指导了诊病,气功、生活起居等各方面要注意的地方。

  传统养生中讲的气沉

  中国养生文化历史悠久,古老的中医学提出了养生的基本理论,指导了诊病,气功、生活起居等各方面要注意的地方。

  武术基本功虽然以筋骨强、柔韧度高为锻炼的一项目的。其除了增强使用时候的要求,在养生方面还可以满足中医传统对气血循环畅通的需要。中医学中的经脉,筋经等以通为顺,以塞为弊。每日筋骨拉伸都是为了气血在体内更加流通,所以传统养生讲“筋长一寸,命长一年”。气血流通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慢慢蜕变、收缩。为了防止老化,每日锻炼抻筋拔骨是最有效的方法。古代养生气功中五禽戏、易筋经等都对筋骨拉伸有益。古人看到其妙处才会创造此类功法。

  然而养生中更加注重内气的掌控,据说古人在练习内功时候发现了经脉的循环,和穴道的位置(有待考究)对应天地人,以及其对疾病的影响。所以养生或者练习养生功不得不谈到内气的要求。

  功法本来就有内外之别。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但内外拳法本不分快慢,快则气急,有益于提高心肺功能;慢则气缓,气的可控度更高,有益于心、意上下工夫。

  内守之气总是以沉降为最益,其目的就是养元。人体先天之元在下焦关元——对应命门。无论是中医学还是养生学都非常注重这个下焦元气。元气充足则体健,精神充沛,少生疾病,元气衰败则体虚,精神萎靡,多生它疾。虽然大多数人对此说法有说辞。但这一切只有从体验得来为最为真。

  医学中,养气之品诸多,如人参、黄芪之属。可是人体气分为上、中、下三段,参芪之属多重中上之气。当然这是多数中医的认识,其实善于用药的好中医可以将参芪之力纳入下焦。纳气归下之品当属熟地、山药、山芋。本人诊病有很多人来时有气无力,吸气费劲,呼气为快,自述身体无力、气短、虚汗满身、腰背不适多年、心中烦躁、除此无病,医院体察无任何异常,但就是难受。你能说这个人无病吗?此时多数给予大剂纳气归肾之品,如山药、熟地、山芋、肉桂、党参等等,一般一剂人说气还,三剂诸证消失。此为下焦肾中气脱而上浮。此时不诊治,日后毕生事端。

  练习功夫时候,常有人提出,反复练习太极拳等养生功,反而心速加快、气短、头晕、颈椎僵直、汗出等现象。此时反而产生对太极拳等养生功的质疑。其实是功夫习练时“气沉”出了问题,而不知罢了。

  练习太极拳等养生功,多数时候会对初学者提出“放松”的要求。但对于初学者这个其实很难。这个时候不要急于教授其拳架,我一般先让学者压压腿、聊聊天、轻松活动一会,然后去站站桩。在站桩中提醒对方某个身体部位使劲了。然后要求其自然呼吸。不要轻易尝试所谓的腹式呼吸或逆腹式呼吸等气息功法。身体肌肉在站桩时,多数初学者是很僵硬的,这个时候气息会比较乱。所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等腰腿力量足以支持,上体放松了许多,然后再慢慢讲拳的基本动作。人之所以能放松下来,其实很多条件。其一就是体能足以支撑身体活动;其二知道气不上提,肢体肌肉才能不使太多力量,反之亦是如此;其三动作熟练标准才能心不乱,心不乱才能气沉。

  当能够站如松时,气会随时下沉。调养气息的功法就可以使用了。其实不一定非要打太极拳时候才去练习气息等。平时工作、学习、走路、看电视、静坐时候都可以调理气息。但我个人的体会是,如果在练习拳架同时气息能够配合动作,这个水平就更高些。

  关于气息基本功法我在《内家拳调息养生法》一文中叙述过了。我的个人体验是,无论呼气、吸气、降气、提气时候,都要有一部分气下潜以守护丹田为好。这个是个人体会,不一定适合所有人。希望大家练习时候自己慢慢体会。

  但气沉的重要性今天必须说一说。

  在临床看到很多时候,大家病了,治好了,但却很容易反复发作。比如咽喉痛、口腔溃疡、自汗多、头晕、血压高、失眠多梦。其实这个并非是上火那么简单。我在《你真的上火了吗》一文谈到此问题。人体“上火”多数能够看到实际的问题,比如体察病菌感染了,可是总是反复,为啥你的身体那么容易感染?喝水也和到位了,也没有经常熬夜啊!这就是个被“神话”的问题,那就是内气不降。多数人不信中医老祖宗的这个说法。因为看不到、摸不着、但不一定不存在。上文用纳气药诊治的病例历史中很多名医都有同样的医案。

  还有一位大姐,反复过敏,身痒难忍,脸肿都不敢出门,吃抗过敏药吃到无效,身体无力还胸闷气短等。正值春季,此病虽然一般多用辛凉解表祛湿药。但脸肿不可以过度升发。因为解表药都主升浮。所以我在用解表药的同时加入了潜阳、收敛气息的药物。结果她就很快好了。这个就是气不降,肾气虚弱,不足于敛气。

  还有就是很多上热下寒、或者上不热而下寒的病人。道理和上面一样,肾气不足以敛气。

  说来大家可能不信,我看过的脑瘤病人,也是按照这个理论慢慢调理到现在人还好好的。小肠疝气不时下垂,只有理气、升阳药,有时候效果不好。为啥?其实是下焦无阳气可升。仅仅知道升阳气会导致肝肾虚脱。所以升阳、理气同时不要了忘了收敛下焦阳气。

  对于很多朋友没有这些个临床出现的实质的病变。但平时多多注意沉气的练习,对身体是有很大好处的。

  除此还有我常说的注意事项:

  一、注意睡眠时间,不要熬夜。目开则阳不潜啊!

  二、少饮酒,我常说过量饮酒会升发肾中阳气。

  三、少生气,尤其是高血压病人。怒则气逆啊!所以说高血压病多数人的病根在肾,而不是心脏!

  四、少吃辛辣的食物,我刚才说来解表药都是升发的,其原因就是解表药是辛味的。一般我们平原地区气候不至于非要吃辣来去湿气。

  五、多吃萝卜来通气,气不通则降路受阻。

  六、多吃黑豆,(大家会不会想起张悟本的绿豆啊?哈哈)上海一位老中医治疗自汗多,一药就是这个黑豆,几天就好了。黑豆本来就是常用来补肾的中药。它能够纳气归肾!

  七、少看电视,少玩电脑。看上去无关紧要的事儿。我跟大家说多数的老年病都是看电视导致的。这两个现代科技,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提高了信息传变速度。但人的基本活动没有了。很多人熬夜不都是这么养成的吗?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