葱白的故事
传说葱是神农尝百草时寻出的一味良药,由于在日常饭菜中常用,又被称为“和事草”。在中国传统饮食中,葱是常用的调味作料。
相传,宋代大理学家朱熹,某日到女婿家,女婿和女儿招待他,只是一锅葱汤及半锅麦饭,于是女婿一再向岳父大人表示歉意。朱熹即兴吟了一首诗:“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疗饥,莫谓此中滋味薄,前村还有未炊时.”题诗之后,便欣然离去。
发热散寒药——葱白
性味归经
味辛,性温。归肺、胃经。
功效应用
发汗解表,散寒通阳。
主治病证
(1)风寒感冒
本品辛温不燥烈,发汗不峻猛,药力较弱,适用于风寒感冒,恶寒发热之轻证。可以单用,亦可与淡豆豉等其他较温和的解表药同用,如葱豉汤(《肘后方》)。风寒感冒较甚者,可作为麻黄、桂枝、羌活等的辅佐药,以增强发汗解表之功。
(2)阴盛格阳。
本品辛散温通,能宣通阳气,温散寒凝,可使阳气上下顺接、内外通畅。治疗阴盛格阳,厥逆脉微,面赤,下利,腹痛,常与附子、干姜同用,以通阳回厥,如白通汤(《伤寒论》)。单用捣烂,外敷脐部,再施温熨,治阴寒腹痛及寒凝气阻,膀胱气化不行的小便不通,亦取其通阳散寒之功。
此外,葱白外敷有散结通络下乳之功,可治乳汁郁滞不下,乳房胀痛;治疮痈肿毒,兼有解毒散结之功。
使用注意
表虚多汗者忌服葱白;久食葱白令人多忘,尤发痼疾。狐臭人不可食葱白;服地黄、常山入,忌食葱。
道地产地
全国各地都有种植!
葱白的妙用
1、葱白豆豉汤
葱白豆豉汤.jpg
适用症:儿童受寒
配方:一根葱的葱白,豆鼓3克。
做法:用一根大葱的葱白(最好带着葱须),将它切成小片,放入锅里,再倒入从药店买的淡豆豉,放入两杯水,盖上锅盖。大火熬开,小火熬五分钟即可。
叮嘱:葱豉汤不是要全部喝下,看情况喝。如果微微出汗,就不必再喝了;如果没有出汗,还要继续喝。具体的用量,要根据不同的人来调整,没有单一的标准。
方剂出处:这个方子叫葱白豆豉汤,也叫葱豉汤,是南北朝时期的陶弘景增补葛洪医书所写的《补缺肘后方》里面的方子,专门治疗“伤寒初觉头痛,肉热,脉洪起一、二日”,在民间广泛流传,很多人都会用这个方子。把这个汤喝下去以后,身体会微微出汗,寒邪就会散去了。
2、葱白熏蒸鼻子
适应症:孩子身体感觉发冷,无汗,手脚凉,鼻涕清,寒邪尚未化热之阶段。如果鼻涕痰变黄,咽喉肿痛,舌红,脉数,口干,高热等情况出现,则为热证,不适合用这个方法。
做法:熬水,水开两三分钟后,药香大出即可。
叮嘱:熏蒸的时候,把药水倒入碗中,然后让孩子将鼻子贴近碗的上方。注意不要距离水面太近,以免烫伤。稍微大一些的孩子,可以用一块毛巾把头部和碗罩住,当熏蒸到微微出汗之际,即可停止。剩下的药汁,可以兑入温水用来泡脚,使身体温暖,让寒邪随汗排出。
用量:此为5岁以上孩子的用量,5岁以下的孩子酌情减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