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中医频道 > 中医特色 > 气功太极 > 怎样用好太极拳身法?

怎样用好太极拳身法?

摘要:护中就应护住此等位置,上护胸背,下护档。守中是意识,也是本能。中国武术一向是重视护中,守中的,太极拳的练习一定要有强烈的护中,守中意识,包括定步推手。

   所谓身法就是指头,胸,背,腹,腰,既是四肢的总领,也受四肢影响,刺激与反射的关系。是人的中枢,太极拳里称为“中”的地方。

 
  从解剖学上“头”称为“颅脑"是最为复杂的器官,一切慨念都由此演义出来。它创造了太极的学说,形成了天,地的慨念,有了西方一切皆是物质,物质无限可分的理论。这和太极中的卦相分布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颅脑的外围分布着称为七窃的东西,它是传递与接受信息的通道。通过它们传入的声音,图像,气味,食物等经过分折得出色,像,味,声诸相,经过集中,分析,综合处理出各种意识,指挥四肢行为,运动。
 
  在颅脑的下方联接着一串骨节犹如珍珠般串起了我们称作为身体的东西,这就是我们要谈的“中”。
 
  太极拳的身法是围绕“中”做文章的,所谓“心、意”皆出于中。
 
  中,实际是一连串的神经,脊柱,肌肉,骨骼的外在活动和内脏,呼吸,隔膜变形,所谓内力,内劲形成相对或相向的运动,此运动经过四肢协调发挥出来的动作称为“身法”。
 
  身法上反映出含胸拔背劲,对拔伸拉劲,折叠劲等。能处处听劲,化劲,发劲即是优等的太极身法。能自然而然,得机得势,绵绵不断使用各种劲路即是发达的太极拳者。能虚实相应,刚柔相济,进退有序的运用技能即是太极拳行家里手。
 
  用中,守中,不失中是太极拳的重要内容,这是我们人体的司令部啊,差池不得。
 
  身法和手法,步伐配合才能形成攻守。由各势,式连接的太极拳套路是这方面配合的典型方式。
 
  头颅作为身法的一部分就应该谈到心或意了。在中国文化中意和心是相连的称为“心意相通”嘛。
 
  “意识先行“在拳里讲是没有错的,但我要强调的是:
 
  一,打拳讲熟练,百遍自会熟,千遍自会化,万遍理自现。就是熟能生巧的原因。由动作记忆变成身体记忆,由有意变无意,无意出真意。这样就能出华彩。
 
  二,意具有引导作用,但每个人意识形态不一样,教育背景不一样,宗教信仰不一样,生活地域不一样,语言表达也不尽相同,所以对同样事物的反映也不一样。在太极拳感悟中不会同景呈现。是你去寻感悟,还是感悟找你,希望不要臆想太多。我体会到一定时候感悟自会向你招示,用不同形式,不同方法自然而然醒悟你。刻意寻来的东西不一定是真实的。本人年青时有段时间刻意找呼吸结果脑缺氧成幻觉,身体受伤,幸亏及时纠正才免遭“走火入魔”。
 
  这里我也深切感悟到“动功和静功”是有差别的,差别巨大,不可混淆。
 
  身法里还应值得强调的是;腰劲带动四肢,四肢反馈腰劲,中间存在一种“势”也就是惯性吧。精,气,神,势,能,韵,此中表现的“势能”是极具韵味的表达。利用这股势使我们拳更具张力,更显能量,更有气势。拳助势,势助威,它们的结合使太极拳有如神助,出韵味啦。
 
  人身。上有一条中线,纵贯胸背,上至百汇下至会阴,居间贯通任督两脉,在中医理论中占据很高的位置,意念上的贯通,将有助于健康——气血双通。太极拳的养生理念是以贯通任,督两脉为先导。太极拳功夫优劣也在此得到证实和贯彻。
 
  在身法中还值得注重的是所谓丹田理论,分为上丹田——头颅位置,中丹田——上胸背位置,下丹田——脐下位置,实际是物质营运的路线。太极拳功夫也在此得以证实和反应。
 
  因此护中就应护住此等位置,上护胸背,下护档。守中是意识,也是本能。中国武术一向是重视护中,守中的,太极拳的练习一定要有强烈的护中,守中意识,包括定步推手。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