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来看看激光手术的前世
激光手术,简单来说,就是使用激光来切削角膜,通过改变角膜的形态,从而改变屈光状态,也就是眼睛的度数,达到不用戴眼镜的目的。
早在16世纪,一个超级牛人,达芬奇,就对人眼屈光不正的来源进行了探索。
1869年,snellen更是提出了应用手术或许可以矫正屈光不正的设想。
1885年,一个挪威的著名科学家schiotz应用角膜横向切开来矫正白内障术后出现的散光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实现了snellen的设想。
随后,又不断有新的牛人站到巨人的肩膀上,创新推进,发展到今天。
激光手术的今生
1974年,前苏联有位著名眼科学家,第一次在角膜表面周边区域(非光学区)做角膜非穿透性放射状切开,也就是我们说的RK手术。
最早一批做近视矫正手术的,基本就是做的这个手术。现在看这些人的角膜,还能看到角膜表面有一些放射状的切痕。并且,这个手术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激光现在医学上应用很广泛,在60年代刚开始发展起来的时候,首先就是应用在眼科。
PRK手术
1985年,有位德国医生,自己倒腾了个公式,应用准分子激光精确的可以水平切削组织的特点,改变角膜表面形状,从而应用于治疗近视、散光等问题,就是我们说的PRK手术,也叫准分子激光表面切削术。
但是因为PRK手术是在角膜表面进行切削,手术后因为角膜上皮的缺损和前弹力层的缺失可能会造成患者术后感觉非常疼和角膜上皮下混浊(haze)等副作用。
LASIK手术
1990年又有眼科医生改良了PRK这个手术方式。他们在手术中,先在角膜表层做一个角膜瓣,然后把角膜瓣掀开,然后再用准分子激光对角膜的实质层进行切削,削好了之后,再把角膜瓣盖回来。这样,一方面保护了角膜上皮,患者不会那么疼,并且可以改善角膜上皮下出现混浊的情况。
这个手术呢,就叫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也就是大家熟悉LASIK,一般大家口中的准分子激光,就是这个。
飞秒激光
技术总是在不断发展的,在90年初,又有一种新型的超短超快激光——飞秒激光出现并开始应用于各个领域。简单来说,飞秒的特点,就是超短脉冲,对周边可以精确到0.1mm的精细切开,并且对周边组织损伤小。
最初手术的方式类似于LASIK,也是先做角膜瓣,然后用飞秒激光制作透镜,把透镜取出来,再把角膜瓣盖回去,也就是我们说的半飞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