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中医频道 > 方剂 > 中成药坛 > 千年传统中药究竟惹了谁?中药之“毒”

千年传统中药究竟惹了谁?中药之“毒”

2017-07-11 来源:中医福善堂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医学问答》对此解释曰:“夫药本毒药,故神农辨百草谓之尝毒”。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道:“凡药物云有毒及大毒者,皆能变乱,与人为害,亦能杀人。”

  何谓中药之“毒”?毒药与中药又有何干?

  俗话说得好,“是药三分毒”。此点常被许多反中医药人士拿来攻讦不休。是的,中药有毒,如砒霜、巴豆、生乌头之属,毒性剧烈。

  《医学问答》对此解释曰:“夫药本毒药,故神农辨百草谓之尝毒”。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道:“凡药物云有毒及大毒者,皆能变乱,与人为害,亦能杀人。”此“毒”是天然药物对人体的损害,具毒性,可产生毒副作用,应加以避免。但这是狭义之毒,而广义的“毒”才是真正意义的中药之“毒”。

  《素问·异法方宜论》有云:“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凡防治疾病的所有中药皆为毒药。“毒药”是古代药物的代名词。早在西汉之前,“毒”和“药”不分,混称“毒药”。古人以“毒药”作为一切药物总称。医圣张仲景有精辟之论:“药,谓草、木、虫、鱼、禽、兽之类,以能治病,皆谓之毒”。神农一日而遇七十二毒,是说他一日之中,辨别了70余种药物的特性。药之特性,用对了可以治病救人,用错了则会伤人害命。

  “大凡辟邪安正者,均可称之为毒药。”如果否认了广义的毒,也就否认了药物的功效,即药用价值所在。由此不难看出,“毒药”一词的丰富文化内涵。正是这“毒药”,让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岿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坚不可摧!

  “毒”又乃药之偏性。《神农本草经》中记载“药有酸、苦、甘、辛、咸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所指的药性“有毒”、“无毒”并非专指“毒”的危害有无,而是泛指药性的强弱、刚柔、急缓。大凡药性猛烈、作用峻猛者谓之有毒。安全剂量小,用之不当,或超量应用,可对人体产生危害,甚至致人死亡;药性柔弱、作用缓和者谓之无毒。药物之功在治病,各种药物无不具有一定的毒性,久服之后,虽细微之毒亦能在体内蓄积而成“药邪”,进而损伤人体的正气。“凡药皆毒也,非止大毒、小毒谓之毒。虽甘草、人参,不可不谓之毒,久服必有偏胜,气增而久,夭之由也。”

  温病四大家之一吴鞠通在《医医病书·论药不论病论》中提及“天下无不偏之药,无不偏之病。医者原以药之偏,矫病之偏。如对症,毒药亦仙丹;不对症,谷食皆毒药。”例如砒霜有毒,不知有多少人成为它的冤魂,然而运用得当它又能治病,不但外敷,也可内服。张亭栋教授与药师韩太云从民间中医使用砒霜治疗癌症的案例出发进行科学研究,在砒霜治疗白血病方面取得的成绩为世界所瞩目。

  不仅如此,古代医家经过长时期的医疗实践还总结了药物“七情”(单行、相须、相使、相恶、相反和相畏、相杀)以及妊娠禁忌、服药禁忌、症候禁忌、炮制方法、煎煮方法、道地精选、使用部位(去壳免胀、抽心除烦)等,形成了一整套治病祛邪安全有效的理论体系,遵之则无忧,逆之则为害。2014年1月10日,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女科学家高月领衔的“中药安全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在当日举行的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该项目历时10余年攻关,创建了中药早期毒性预测、毒性物质分析和配伍禁忌评价3类技术8种方法,并利用这一综合技术平台对临床易发不良反应的7大类中药的安全性进行了系统研究,阐明了中药配伍理论的现代生物学机制,实证了“十八反”、寒热配伍、甘草“调和诸药”等中医经典理论。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