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医治未病”最早源自于《黄帝内经》所说:“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什么是“未病”?首先,它必须是病,但没有明显症状,不自知,他人也不易察觉,其实就是“气”先病,非上医不能诊治也。
《难经》说:“经言人形病脉不病日生,脉病形不病曰死。”其后《伤寒论·平脉法第二》继承发挥《难经》的观点说道:“师曰:脉病人不病,名曰行尸,以无王气,卒眩仆不识人者,短命则死;人病脉不病,名曰内虚,以无谷神,虽困无苦。”脉病形不病,随时有猝死的可能,故称之为“行尸”。
可见,“辨气论治”可以为我们提供治未病的线索和疗效判断标准,针药调脉技术大有作为。会“辨气论治”,及早发现疾病,会调脉技术,防患于未然,才符合古人所说的“上医”吧?这样说来,会针灵、药精的医生会在“治未病”领域大展宏图。
现实问题是:
如何让患未病的人意识到“未病”的严重性?
“治未病”科室,有没有会这样的“辨气论治”和调脉技术“上医”?
治这样的未病,“上医”该如何收费呢?
人有病,症状未出,气脉先变,为“气脉病”。所谓治未病,就是调脉,把病脉调好。如果做按摩,吃营养品,那叫养生,不叫治未病。
三难曰:“關之前者,陽之動也,脈當見九分而浮,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遂上魚為溢,為外關內格,此陰乘之脈也。關以後者,陰之動也,脈當見一寸而沉,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遂入尺為覆,為內關外格,此陽乘之脈也,故曰覆溢。是其真藏之脈,人不病而死也。”
这人不病而死,说的就是人没症状,无症状而不察,脉见覆溢,而有生死之忧。可见治未病之重要,不会调脉技术,如针灵、药精,说治未病也是枉然。
中医界,作为普通医生需要什么样的脉诊技术?
最基本的,应当是可以在“气”的水平上,达到容易学,客观,不再“心中了了,指下难明”的脉诊,更可与针、药结合,形成针药调脉体系,直接指导临床,继承内经和难经的气化脉诊就可以做到,这样的体系已经发掘整理出来了,对于当今中医界来说,属于“雪中送碳”式的脉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