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中医频道 > 中医文化 > 中医经典 > 论中医技术(四)

论中医技术(四)

2017-04-05 来源:经典中医自洽体系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辨气论治:目的是“针刺之类,在于调气”,摸脉取穴,“无问其病,以平为期”。一旦脉平,则“凡刺之道,气调而止”。

  宇宙有序,按照宇宙规律设计的中医,是顶层设计的医学。古代圣人仰观天文,总结出河图,成了中医的体系,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由此而生,灵枢针灸技术就是依据天地之理而成。

  如今有人只看到针刺皮肤有效的现象,却看不到针灸疗效背后的天文学因素,提出去经络化,这样做的结果,必然还原为底层设计的“干针”之术,“干针”原本就没有经络,自称原理是刺激了肌肉,加速了微循环,至今究竟有没有疗效还有争议,一般被认为是安慰剂效应。即使有疗效,也不会超出生物学因素影响范围。

  而顶层设计的古针灸,却经常产生超出生物学因素的效果,称之为“气化”现象。有“气”的针灸,才是真正的针灸,才是有灵魂的针灸,才是万举万当的上医针灸。

  二十一世纪的宇宙科学的研究,以现代的科学术语,给东方古老经典做了系统性的归纳与详解。所以,像引力波这样有关世界本源的理论实践,都与经典中医的终极理论密切相关。经典中医自洽体系,就是用宇宙天文物理学的模型,来演绎气的运动规律,在用这个规律来指导用针的技术,就是“针灵”。

  最近有人表扬我,说我的团队非常强大,我感到欣慰和骄傲。我们的团队,都是热爱经典中医的自愿者,遍及世界各地,很多人尚未谋面,就默默地支持我,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让我们走到了一起。我们的团队,就是经典中医团队,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团队,其凝聚力来自于中华传统文化。

  调脉思想在过去的一年中普及迅速,得益于中国古代圣人“气”一元论的智慧和现代科技的发展,针灵、药精引领针药技术回归经典的潮流,势不可挡。

  针灸有三种治疗思路:

  1.对症治疗:如灵枢中“着痹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里。骨为干。肠中不便,取三里,盛泻之,虚补之。”“男子如蛊,女子如怚,身体腰脊如解,不欲饮食,先取涌泉见血,视跗上盛者,尽见血也。”对症选穴,思路简单,奇穴之外,经验穴、特效穴层出不穷,脱离了经络,发挥到“全身无处不是穴”的程度。也不需要讲究补泻,称“平补平泻”。

  2.辩证论治:最有代表的经络辩证,在“经脉第十”,十二经证之是动病,所生病,如手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胀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需要根据经络虚实,“盛则泻之,虚则补之”。

  3.辨气论治:目的是“针刺之类,在于调气”,摸脉取穴,“无问其病,以平为期”。一旦脉平,则“凡刺之道,气调而止”。

  针灵技术特点:

  辨气论治,大道至简;

  针少而小,至柔则刚;

  无问其病,以平为期;

  道术并行,自洽他洽。

  针刺方法各异,思路不同,境界高下立判:“粗守形,上守神”,“上工平气,中工乱脉,下工绝气危生”。

  为什么逻辑脉法技术简单?因为只需要考虑大小、沉浮、缓急、滑涩这四对脉素,无需考虑二十八脉可矣。各脉素定义明确,通过双侧脉的比较,每对脉素只有是或不是的选择,如要么大,要么小,不可能出现即大又小、即沉又浮的情况,所以特别客观。最后落实为太过与不及,随之调脉即可。

  “我今天下午到了会场,听潘老师讲课。最后进行调脉实验,我幸运的成为测试者。”

  “首先潘老师摸脉,作出标记,再请三位老师:有专家,外籍老师,研究生等摸脉。当时定为:金太过。一针之后,脉有改善;2针以后脉平。”

  “我原来有些胸闷憋气,针灸后感觉好多了。进针时没有疼痛感觉。我现在更加认识到经典中医的伟大,感谢潘老师!”

  第二天反馈:“大家早上好!我近期睡眠很差,经常吃安眠药物:思诺思片,百乐眠胶囊等。但是我昨天下午经过潘老师的针灵治疗后,晚上没有吃安眠药物,睡眠质量很好,将近7个小时。再次感谢潘老师!”

  “得气”的定义一般是这样的:“语出《素问·离合真邪论》(《灵枢·九针十二原篇》称“气至”,义同),即针感。在针刺穴位后,经过手法操作或较长时间的留针,使病人出现酸、麻、胀、痛等感觉;行针者则觉得针下沉紧;称为得气。”

  再看《素问·离合真邪论》的原文:“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下一段:“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以至,适而自护,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

  这里的“得气”与“气至”分明是在做呼吸补泻,二者意思在内经中的确一样,其目的是在调气改脉。而后世以“酸麻胀痛”为目的的“得气”,是不需要考虑呼吸的。可见后世“得气”的原意,不与“气至”等同。

  可以看出,“得气”的定义中把“得气”与“气至”的概念混淆了。“得气”指“酸麻胀痛,气至病所”,在清代才明确提出;“气至”指的是脉象的改变,补则实,泻则虚,来自于灵枢。“得气”是主观性的,重在局部,扎形治标;“气至”是客观性的,重在整体,调气治本。失之毫厘,谬之千里,不可不查。

  连载中。。。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