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中医频道 > 中医文化 > 中医经典 > 《伤寒论》?序

《伤寒论》?序

2017-02-27 来源:天医堂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大气者,风热暑湿燥寒,五行运动不圆,偏见之气也。五行各一,惟火有二,故曰六气。二火者,君火运行,重在上升;相火运行,重在下降。相火由秋降人水中,再由春升上,乃为君火。而君火又随相火下降。名曰五行,其实六行。木气偏见,则病风。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病的专书,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代医学著作。

  作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历代医家对之推崇备至,赞誉有加,是中医学习的源泉。学好《伤寒论》,才能学好中医。现就伤寒、六经、六经病与六经辨证的涵义,作者生平、时代背景、著书动机、成书时间、流传、版本、注家、学术发展及如何学习《伤寒论》分别作一探讨。

  伤寒有三重含义,其一是一切外感病之统称,如《难经》伤寒有五的“伤寒”,《伤寒论》的“伤寒”;其二是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不包括温病;其三是太阳伤寒的“伤寒”。

  六经的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和厥阴,是六气的名词。依据阳热在地下地上的多少而命名。

  六气来源于自然,然后应用于人身。一年大气的圆运动,春木主生,夏火主长,秋金主收,冬水主藏,中土主化。

  生长收藏化,五行运动性能也。

  大气者,风热暑湿燥寒,五行运动不圆,偏见之气也。五行各一,惟火有二,故曰六气。二火者,君火运行,重在上升;相火运行,重在下降。相火由秋降人水中,再由春升上,乃为君火。而君火又随相火下降。名曰五行,其实六行。木气偏见,则病风。君火之气偏见,则病热。相火之气偏见,则病暑。金气偏见,则病燥。水气偏见,则病寒。土气偏见,则病湿。

  六行六气的圆运动,四节一气。大寒、立春、雨水、惊蛰属初之气,即厥阴风木,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属二之气,即少阴君火,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属三之气,即少阳相火,大暑、立秋、处暑、白露属四之气,即太阴湿土,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属五之气,即阳明燥金,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属六之气,即太阳寒水。

  人身个体有表有里。荣卫主表,脏腑主里。太阳经主表,并不确切,十二脏腑之表,三阴三阳各居一半,太阳只占十二分之二,太阳如何能传三阴,彭子益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将“荣卫”二字代替“太阳”二字,这由表传里显而易见。太阳腑指膀胱,不是小肠;少阳只有经,不在表,居人身半表半里,没有腑病;阳明经在表中,阳明腑指胃,不是大肠;太阴脏指脾,不是肺;少阴脏是肾,不是心;厥阴脏是肝,不是心包。整部《伤寒论》是一个整体,也是一个人身。彭子益指出,凡外感风寒,必荣卫先病,脏腑后病,荣卫不解,里气郁动。脏阴偏盛之人,乃阳退而病脏寒;腑阳偏盛之人,乃阴退而病腑热,并无三阴直中,三阳传经之事。不过腑阳偏盛,亦须荣卫已病数日,腑病乃成,世遂误认为传经;脏阴偏盛,荣卫一病,里阳遂退,脏病即成,病成较速,世遂误认为直中。风寒偏伤荣卫之后,荣卫病成,荣卫本体自病也。荣卫不解,脏腑病成,亦脏腑本体自病也。

  《伤寒论》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张仲景,名机,南郡涅阳(今河南南阳)人,约生活于公元150年~公元219年,跟同乡张伯祖学医,经过多年的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和临床实践,成为东汉末年及后世著名的医学家,与当时著名的医学家华佗齐名,是古中国传统中医学的集大成者和代表人物,被后世尊为医圣。至于张仲景是否做过长沙太守的事,是有争论的,现在还没有确实的证据可查,但是确有不少文字记载,说是张仲景在“汉灵帝时,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

  汉代时期,社会生产力和文化事业都有了相当的发展,古人经过千百年的实践,总结出了理论性医药书籍,如《黄帝内经》、《八十一难经》和《神农本草经》这些医药专著。

  张仲景生活的东汉末年是三国时期,天下乱离,兵戈扰攘,长期的战争造成疫病多次广泛流行。张仲景对当时统治阶级不关心人民疾苦、不重视医学只迷信巫觋的现象是十分反感的,同时也抨击那些因循守旧的医家,加上疫病流行,自己宗族中的人多死亡于疫病,正如张仲景原序自述:“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于是,作者“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并以此为动机,抛弃仕途,“勤求古训,博采众方”,通过自己“平脉辨证”的经验总结,参考《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禄》,约在公元200年~210年撰成《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当时,书籍的传播只能靠一份份手抄,流传开来十分艰难,又因封建割据,战争频繁,不久,原书便亡失。时光到了西晋,也就大约80年后,一位名叫王叔和的太医令在偶然的机会中见到了这本书。书已是断简残章,王叔和读着这本断断续续的奇书,兴奋难耐。利用太医令的身份,他全力搜集《伤寒杂病论》的各种抄本,并最终找全了关于伤寒的部分,并加以整理,命名为《伤寒论》才流传至今。《伤寒论》著论22篇,记述了397条治法,载方113首,总计5万余字,但《伤寒杂病论》中杂病部分没了踪迹。

  值得一提的是王叔和整理编次《伤寒论》,使其流传下来,其功大矣,但在《伤寒论》卷首妄加伤寒列,将寒字捣个大乱,使后人治温病,治麻疹认错原理,其罪亦不小(据《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张仲景去世800年后的宋代,是《伤寒杂病论》焕发青春的一个朝代。宋代已发明印刷术,经高保衡、孙奇、林亿等通过当时封建王朝的力量,加以校正,重新刻板印刷发行,称为宋治平本。《伤寒杂病论》中杂病部分也在宋代刊行于世,宋仁宗时,一个名叫王洙的翰林学士在翰林院的书库里发现了一本“蠹简”,被虫蛀了的竹简,书名《金匮玉函要略方论》,三卷,上则辨伤寒,中则论杂病,下则载其方并疗妇人,乃是《伤寒杂病论》的一个节略本。

  后来,名医林亿、孙奇等人奉朝廷之命校订《伤寒论》时,将之与《金匮玉函要略方论》对照,知为仲景所著,并删除了上卷伤寒部分,并采集了散在《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古今录验》等著作中的仲景方,最后把删后的两卷仍勒成三卷,旧名仍用《金匮要略方论》(不过,少了“玉函”二字),也即现行之《金匮要略》,通称宋本。《金匮要略》共计25篇,载方262首。除重复的药方外,两本书共载药方269个,使用药物214味,基本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宋本《伤寒论》后已不见,现在通行的《伤寒论》版本有两种:一是明?赵开美复刻宋治平本(1056年),称赵刻本,一是金?成无己著《注解伤寒论》本,称成注本。宋本《金匮要略》今已不可得,现在通行的《金匮要略》版本中最善本是元邓珍本,也是现存最早的版本。

  总之,现存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难以定论为直接源自三世纪初张仲景原著,历代以来,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或多或少有联系的历史和版本举不胜举,其来龙去脉,甚难理清,但最重要的流传历史和版本如上述。

  在宋版本刊行前,《伤寒杂病论》仍然流传于民间800多年,这一时期仅在医家流行,对原文有所整理和研究,看不出很大的发展,但对当时医家是有影响的。

  宋版本刊行后,可以说是《伤寒杂病论》的发展时期。

  几乎所有著名医家都对其进行了钻研和临证实践,注释者近千家,真是阐发精微,各有发挥,丰富多彩。

  《伤寒论》的影响力要大于《金匮要略》,宋、金元时期,韩祗和著《伤寒微旨》,庞安时著《伤寒总病论》,朱肱著《类证活人书》,尤其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对后世医家启发很大,是很有参考价值的著作,而此时《金匮要略》没有一专门著作问世,只是从不同方面对《金匮》的某个理论、某种学说或某些病证作出专题阐发。

  明清以来,《伤寒论》更受到重视和推崇,尊为医经之一,为医家必读之书,著名医家如王肯堂的《伤寒证治准绳》,方有执的《伤寒论条辨》,喻嘉言的《伤寒尚论篇》,张志聪的《伤寒论集注》,钱天来的《伤寒溯源集》,柯韵伯的《伤寒来苏集》,尤在泾的《伤寒贯珠集》,徐灵胎的《伤寒类方》、《伤寒约编》,《医宗金鉴》的《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陈修园的《伤寒论浅注》、《伤寒医决串解》,唐容川的《伤寒论浅注补正》等等。首开注解《金匮》之先河是明代赵以德《金匮玉函要略衍义》,清代注《金匮》者达十余家,喻嘉言研究《金匮》甚精,其著《医门法律》主要以《金匮》为准,周扬俊的《金匮玉函经二注》,徐忠可的《金匮要略论注》,沈明宗的《金匮要略编注》,魏荔彤的《金匮要略本义》,尤怡的《金匮要略心典》,黄坤载的《金匮要略悬解》,《医宗金鉴》的《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陈修园的《金匮要略浅注》,高学山的《高注金匮要略》,唐容川的《金匮要略浅注补正》。解放前,有曹颖甫的《伤寒发微》、《金匮要略发微》,恽铁樵的《伤寒论辑义按》、《伤寒论研究》,陆渊雷的《伤寒论今释》、《金匮今释》,陈逊斋的《伤寒注释》,黄竹斋的《金匮要略集注》,余无言的《金匮要略编释》,朱光被的《金匮要略正义》等等。值得一提的是被李可老中医尊称为“中医复兴之父”的清末民初著名白族医学家彭子益著有《伤寒理路篇》、《伤寒论方解篇》、《伤寒论六经原文读法篇》和《金匮方解篇》,研究出了《伤寒论》的整个读法,对研究《伤寒杂病论》有重要价值。在国外,日本丹波氏父子的《伤寒论辑义》、《伤寒论述义》、《金匮玉函要略辑义》及《金匮玉函要略述义》,还有朝鲜的《东医宝鉴》,谈到《伤寒论》的证治,所以《伤寒杂病论》的发展和影响也已及于国外。解放后,卫生部主持编写《伤寒论讲义》和《金匮要略讲义》作为高等中医院校的必修课教材,并有《教参》问世,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至于各家中医杂志,也发表了很多研究文章,从版本、原文、文义、文法、学术思想、临床、实验各方面进行了广泛研究。目前为止,光是为研究《伤寒杂病论》而出版的书就已超2000种。

  单单一部《伤寒论》就值得一个人用一生的精力去研习、实践!

  后世的医书没有一本比得上《伤寒论》,但是后世的学医之人很多耗尽一生心血也难以窥透伤寒论的真谛,终生都是门外汉。《伤寒论》很难入门,药王孙思邈,金元四大家,叶天士,吴鞠通,王孟英也因自己的医术而抱憾终身,如果真如现在中医院校的伤寒论教材那样,现代中医也不会衰败了。《伤寒论》里不是只有经方,如果伤寒论里面只有经方,伤寒论如何可以统万病了,如何可以为万病立法了?那仲景又如何够资格被称为医圣了?一部《伤寒论》包含了天地造化、生物生命的大秘密。真正明白了,不仅可以灵活运用经方,用中药来治病,还可以用非药物手段,因为万事万物都在阴阳五行之内,可谓运化于无穷。原文含义深奥,原文顺序又已变动,那我们该怎样学习《伤寒论》,有没有医书作教材?如何才能更好更快地学好《伤寒论》?

  彭子益先生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和陶弘景先生的《辅行诀五藏用药法要》,这两本书是现存于世的唯一正确解释《伤寒论》的版本。《圆运动古中医学》这本书阐述了中医的医理,《辅行诀五藏用药法要》这本书阐述了中医的组方原则,要想探本穷源,能够更加深入的学习《伤寒论》,必须从这两部书入手,才能解开《伤寒论》的奥秘!《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中包含《伤寒理路篇》、《伤寒论方解篇》和《伤寒论六经原文读法篇》,

  《伤寒论》推荐大家看赵开美版本的。唐朝以后解释伤寒论的都比不上彭子益先生,所以其他的书,现在可以不用看,因为初学者现在没有鉴别能力,心中没有一杆标尺,很容易被名家所误,这样既能节省你的时间,对你的学医精进也有很大帮助!

  总之,《伤寒论》乃圣人之书,如果有心学习中医的人,一定要终生反复研读伤寒论,才可以在中医上有所成就,才可以谈得上救死扶伤。

  希望所有学员在假期都有所收获!

  最后,用李可先生的话与大家共勉:立大志,受大苦,中医复兴,舍我其谁。中华儿女,菩萨心肠,英雄肝胆,霹雳手段!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