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中医频道 > 中医文化 > 古今名医 > 国医大师路志正:盲目用药,治病变成了制病

国医大师路志正:盲目用药,治病变成了制病

2017-01-20 来源:医承有道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治病也是这样。现在每年都会出现几十个新病种,旧的疾病也会发生新的变化,国家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每年审批通过的新药也有相当的品种,但是药品研制的速度依然赶不上病毒变异的速度。这就是以有限的研发力量,去追逐无限的新疾病。

  庄子在《养生主》的开篇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讲的既是做学问的道理,也是养生的道理。现代社会信息发达,各种各样的知识铺天盖地而来,学习的时候,应有计划地选择,不宜盲目追逐无穷无尽的新事物、新概念,那样只会让你陷入混乱,无法真正地提高自己。

  治病也是这样。现在每年都会出现几十个新病种,旧的疾病也会发生新的变化,国家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每年审批通过的新药也有相当的品种,但是药品研制的速度依然赶不上病毒变异的速度。这就是以有限的研发力量,去追逐无限的新疾病。

  看到我们的身体,不知看到疾病

  当出现一种新病毒时,

  人体能马上研制出一种新药

  前几天有一个医生感慨地说:“要是有一种能够自动研发新药的机器就好了,出现一种新病毒,马上能研制出一种新药。”这种幻想中的机器能否成为现实呢?

  其实这样的机器早就出现了,那就是人体。例如抑制病毒用的干扰素,最初就是从人体的淋巴母细胞和白细胞中提取的。病毒入侵人体,人体就自然产生出抗病毒的物质。天地生人的时候,就已经让人体成为一个包含检测、研发和制造等诸多功能的制药厂了。

  人体研发药品的时候,我们的身体需要医生做什么呢?那就是提供原材料、畅通渠道、清理产生的垃圾,这样就够了。越俎代庖的治疗方式,事倍功半不说,还会损害人体这个天然制药厂的生产积极性。

  当然,人体这个大制药厂,有时候也会失调,这个时候医生怎么办?经济学中有一个术语说得很好,那就是“宏观调控”。不是直接干涉,而是通过调节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畅通气机,消除痹阻,让人体自然恢复驱邪除病的功能。这种方法最大的优点是什么?那就是省力。这里存在一个杠杆效应,可以四两拨千斤,你只要用很少的力,就可以收到很大的功效。同时,它也不会破坏人体自身的机能,所以副作用和后遗症都很少。

  西药治疗‘非典’是片面的,

  一定要中医直接参与防治

  2003年SARS流行时,我们也曾提出过类似的观点。吕炳奎先生以我、焦树德等几位老中医的名义写信给温总理,带望发挥中医的作用,抗击SARS。5月8日下午,吴仪副总理与在京的知名中医药专家举行了座谈会。当时我坐在右边第一位,我很激动,发言说:“单靠西药治疗‘非典’是片面的,一定要中医直接参与防治‘非典’,中医要在防治‘非典’的第一线,根据病人的情况,诊断、立法、处方,方能收效。”后来广东省中医院将中医药防治“非典”的经验推广到了香港,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赞扬,证明了中医参与新病种防治的必要性。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中医药针对的目标从来不是单纯的疾病,不仅仅是病毒,更重要的是人体综合抗病的免疫力。医生要做的事情,就是做好宏观调控,既看到直接引起疾病的病因、病证,又要看到机体的综合抗病能力,既看到局部又看到整体,既强调驱邪又强调扶正。

  再比如2007年冬天,一个东北的小孩子持续发烧,当地的西医院用了大量的抗生素,烧也没退下来。又做了大量的检查,结果一直诊断不出是什么病,医院就怀疑是血液病。家长急了,就带着儿子到北京三芝堂求治。我们只用了三剂健脾祛湿的药,高烧就退了。众人喷啧称奇,都问是怎么治好的,孩子到底得的是什么病?

  其实我看的不是这孩子的病,而是他脾虚湿阻的内环境。我国现在的家庭,大多只有一个子女,从小娇生惯养,饮食偏嗜,又贪食冷饮,脾阳受损,湿气淤积体内。冬天的时候,受到风寒外邪的入侵,就容易发高热尔说孩子体内有病毒么?有细菌么?当然有,但是如果不调节改善患者自身内环境的平衡,不能发挥机体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就不可能收到很好的治疗效果,用抗生素也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我一看孩子舌体胖大,舌质暗紫,舌苔多且黏腻滑润,再一把脉,就判断出他的病机在于脾阳受损,湿浊内盛,用了健脾祛湿的药,自然效果很好。对于这种发烧,吃点芳香化湿之类健脾祛湿的药物,就可收到较好的效果。其实,有经验的农民都知道在橘园行间种植一些藿香,能够防止螨虫害。藿香并不直接杀死害螨,但是却能为螨虫的天敌长期提供食料和生息场所,增加橘园害螨天敌的数量,从而抑制螨虫为害。

  中医治疗“非典”的方法也是如此,按照《黄帝内经》的说法就是“无问其病,以平为期”,关注的是人体自身小环境的阴阳平衡,以及这个小环境与自然界大环境之间的协调。

  盲目用药,治病变成了制病

  现代不少中医在诊疗的过程中,经常可以发现一个现一素,病情有没有改善暂且不论,但是他们的脾胃往往被药物所伤。

  古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在中医区分的辛、甘、酸、苦、咸五味中,药品的味道为什么都偏苦呢?其实,我们的身体在很多时候都可以本能地选择自身需要的东西。当身体的元气或者气血津液失去平衡的时候,它能通过对不同口味食物的偏好而自动调节。例如饿了就会喜欢偏甜的食物,酒醉了会喜欢偏酸的食物,这就是身体的智慧。苦味则是我们的身体最排斥的口味,因为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形成了口味偏好,对于苦味物品的判断就是:这是不适合食用的东西。但是当人体处于疾病状态时,就会对苦味的味觉有所变或感觉不到那么苦。

  药物入口,首先进入胃。中医说“是药三分毒”,这个毒指的是中药药物寒热性质的偏颇,正是因为这种寒热偏颇的药性,才能用来调节纠正我们人体阴阳偏盛偏衰的疾病。但是用之不当,用之过久,用时不考虑脾胃功能的健全与否,反而会产生一些副作用,损伤脾胃,不利于慢性疾病的长期治疗。所以医生在开药的时候,一般都会嘱咐病人在饭后吃药,就是为了减少药品对于脾胃的伤害。中药虽然药性平和、毒副作用较小,但其中一些性寒、味苦的中药,如果长期服用,也容易傍及脾胃。而西药中的抗生素类药品是最伤脾胃的。

  服药损伤了脾胃,又进一步引发其他毛病;而脾胃功能不好,又会使药品无法吸收。所以说,在治疗其他腑脏的疾病时,也要时刻注意调理脾胃。

  就以急性肝炎为例,急性肝炎为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急性肝炎,很多都是由于湿热蕴结在脾胃,阻碍了肝胆正常的升降功能而造成的。很多医生一看到“肝炎”的“炎”字由两个。“火”字组成,就只看到火热为患的一面,使用大剂量的苦寒药,忽视了人体作为一个整体,各腑脏之间的阴阳平衡和升降出入。结果就是病人的病情没有起色,甚至药后病情加重的也不乏其人。

  人体各腑脏之间达成一个完美的平衡,

  才会健康活泼。

  1982年的时候,我接诊过一位张姓急性肝炎病人,就是属于这种情况。他是某广播学院的教授,当时51岁。11月初,感到肝区疼痛,全身乏力,同时一直腹泻。他怀疑自己的肝部出现了问题,就到某医院去化验肝功能,被确诊为急性肝炎。那个医院的医生袭于惯例,加上病情急,就使用了大剂量的苦寒和香燥药剂,结果病情反而转重。急性肝炎既然是“湿热”所致,那么就用苦寒的药降火,用香燥的药去湿,本是正治,为什么会出现不良的副作用呢,其根本原因就是忽视了中医说的“苦寒化燥,败胃”,忽视了调节气机的升降出入和阴阳平衡。

  所谓升降,正如我们看太阳的运行,有日升日降,有日出日落,形成一个循环,从而生生不息;再看水的循环,也是有水蒸气的上升和雨雪冰雹的降落。人体也是一个小宇宙,也有升降出入。在人体的腑脏之中,也是一升一降的组合,肝、脾主升发,胃、肠主通降,这四个脏器是人体气机升降的关键。

  在五行中,肝属木,在季节为春。肝的生理机能就像春天的树木一样,经历一个冬天的收藏,刚刚开始生长。它的生长方向是向上的,由低而升,树木枝条的生长是向外发散的,枝条之间,越是疏朗越能吸收更多的阳光。所以中医说,肝的生理特性就是“主升发”,“喜条达”;从功能方面说就是“肝主疏泄”。苦寒药虽然可以清热、燥湿,但是大量使用,那就像是早春之后突然来一个大降温,完全遏制了肝脏的升发特性和疏泄功能。

  前面也提到了,苦寒药是影响脾胃功能的。脾胃在五行中属土,肝属木,树木也要从土壤中摄取营养,所以脾胃功能的损伤,非常不利于肝功能的恢复,所以中医说,知肝之病,当先实脾。

  这位病人11月中旬到广安门医院求诊时就是这种情况,右胁胀痛,腹胀便稀,食欲不振,倦怠乏力。小便量少色黄,情志抑郁,烦躁易怒。晚上睡不安稳,经常噩梦纷纭。看起来形体肥胖,但两目无神,舌质黯红,苔薄腻微黄。这就是肝邰脾虚、湿热中阻的症状了。

  治疗的要点就是兼顾肝和脾的特性,恢复它们各自的功能。所以在开处方的时候,首先就是用藿香、苍术、白蔻仁这三味药的芳香之品化解湿浊,先让脾土恢复生机;再用茵陈、车前草、茯苓、薏仁等甘淡的中药渗湿,让水湿能够被脾土吸收代谢,向下渗泄排出;再用郁金、山梔、橘叶三味药舒肝解郁,清除肝经中郁积的邪热。整个药方,没有大量使用苦寒、香燥的药品,因而不会伤及肝脏,也不会损害脾土的功能,却能消除急性肝炎的湿热、病毒,让肝气疏通,使脾的运化功能健全,从而让肝和脾开始良性循环。

  病人用药5剂之后复诊,肝区胀痛减轻,饮食增加,晚上睡得也安稳了,除了肝病本身之外的其他病症都消除了,那么接下来就是专注治疗肝炎。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依然要注意脾胃的枢纽作用。随后根据病人逐渐康复的身体情况,稍微改变剂量,病人服了21剂之后再去化验肝功能,已经完全恢复正常,其他的症状也全部消失了。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腑脏之间有生有克,有升有降,有出有入,达成一个完美的平衡,人体才会健康活泼。中医治疗讲究的是整体概念,人体又可比喻成一个生态圈,例如出现了病虫害,首先想到的不是合成毒药来杀灭害虫,而是从整个生态圈来考虑,看能不能从害虫的天敌人手,能不能从害虫的;食物链人手,恢复整个生态圈的平衡。而脾胃就处于这个生态圈的核心枢纽地位。

  本文:节选自路志正《无病到天年》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