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中医频道 > 中医特色 > 针刺针灸 > 针灸单穴治病36绝招

针灸单穴治病36绝招

2016-10-26 来源:思考部落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危亦林,字达齐,元时(约生于公元1277~1347年)江西南丰人。曾任南丰医学教授。家世业医,传至他已有五代。他将五代累积的经验,著成《世医得效方》19卷。

  针灸单穴治病36绝招

  危亦林,字达齐,元时(约生于公元1277~1347年)江西南丰人。曾任南丰医学教授。家世业医,传至他已有五代。他将五代累积的经验,著成《世医得效方》19卷。

  《世医得效方》分为大方、小方、风、产(妇)、眼、口齿、咽喉、正骨、疮肿等9种,计276症。其中,有56个病症采用针灸疗法。他灸治多于针治,取穴少而精,是元代一位重灸的针灸家。

  一、重灸兼针

  《世医得效方》中,灸法治疗占了针灸部分的十分之九。他受《肘后》、《千金》的影响较大,对阴证、阳证、寒证、热证,多采用灸法。灸治常根据病证和部位而用艾炷灸,艾炷有竹筋大、麦粒大、绿豆大、雀粪大等,并指出“大小以意斟量”。

  所灸壮数并不多,多数为7~21壮,仅在俞、募穴和膏肓穴有灸至百壮者。同一穴位灸的壮数也因病而异,例如诸气灸膏肓百壮,而痨瘵灸膏肓仅9壮;又如反胃灸足三里7~9壮;而胃中积热灸足三里30壮。灸法除艾炷灸外,还有隔盐灸、隔蒜灸、隔物灸等。灸治有“以柳枝煎汤洗后灸之”,也有灸后“以温汤浸手帕拭之”等。

  危氏施针刺,大多用于实热证。如喉病,“治颊肿及缠喉风等,又气急者,实热针足三里,虚热灸足三里”。又如治疟疾、腰痛、脚气等实邪为患,多用针刺或刺络泻血法。

  他取穴少而精。在56个病症中,用穴计194个,其中经外奇穴(尺、臣觉、天凭、手疰注、疰市、气端、外陵、神光、天仓、交仪)9个。每个病症仅用1~2个穴。

  他取穴按脏腑而分经取之。例如诸气:凡上气冷发、脐中雷鸣转叫、呕逆不食,灸太冲;心腹诸病坚满烦痛、忧思结气心痛、吐下食不消,灸太仓;(针推医学网)脐下搅痛、流入阴中、发作无时,此冷气,灸关元、膏肓;短气不语,灸大椎、肺俞、脐中;乏气,灸神道。

  另有“针灸伤”一节,用内托黄芪丸治针灸伤经络脓流不止。由黄芪、当归、肉桂、木香、乳香、沉香组成,研末糊丸内服。

  二、临证经验

  危氏对56个病症都载有针灸疗法,兹选录于下:

  (一)头面疾患

  头痛:灸囟会。

  鼻病:灸囟会、通天,左臭灸右,右臭灸左。

  口眼?斜:灸耳垂下,左灸右,右灸左。

  中风失音:灸天仓(在颈大筋前曲颊下,扶突穴后动应手)、百会。

  目痛:灸上星、风池。

  目不明:针承泣。

  喉病:针风府、少商、合谷、上星;如颊肿及缠喉风等症,实热针足三里,虚热灸足三里:如根脚咽喉常发者,于耳垂珠下半寸近腮骨灸,或灸足三里。

  瘰疬:灸肘骨尖,左灸右,右灸左,或蒜片贴疬上灸之。

  项瘿:灸大空穴、肩髃;或灸两耳后发际。

  (二)胸腹疾患

  奔豚:灸气海、关元、期门;或灸章门;或灸中极。

  症瘕:灸太溪、气海;或灸天枢;或灸中脘。

  心痛:灸上脘;或灸中脘;或灸阴都。

  呕吐:灸尺(在肘约上动脉)、乳根;或灸神光(在两肋旁二寸),或灸石关。

  霍乱:隔盐灸神阙和灸气海。

  咳逆:灸乳根,男左女右。

  反胃:灸乳根、水分、内踝下三指稍斜向前、中脘、足三里。

  咳嗽:灸肺俞或乳根;或灸天突、膏肓俞。

  喘急:灸肺俞、天突。

  下痢:灸脾俞;或灸阴交、神阙、关元;或灸肓俞。

  胀满:灸脾俞;或灸肝俞;或灸水分;或灸气海;或灸大肠俞;或灸承满;或灸三焦俞。

  吐血:灸中脘;或灸肺俞;或灸大陵;或灸上星和足大指节横理三毛。

  肠风下血:灸二十椎;或灸命门、肾俞。

  乳痈:以灸炷四枚围着所作处,同时下火,各灸7~1壮;或隔蒜灸其中心。

  肺痈:灸肺俞。

  (三)腰背四肢疾患

  腰痛:针委中出血;或灸命门、肾俞。

  臂痛:针肩髃。

  脚气:灸风市;或灸三里;或灸绝骨、犊鼻、肩髃;或灸曲池和气湍(足十趾端)。

  (四)其他疾患

  尸厥:灸百会、气海、石门。

  疝气:灸足大指次指下中节横纹当中;或量口角为一边成等边三角形,上角于脐中,两边是穴,左偏灸右,右偏灸左;或灸风市、气海、外陵(脐旁一寸半)。

  脱肛:灸脐中;或灸横骨和长强。

  诸痔:灸命门;或灸脊中;或灸长强。

  痼冷肾虚:灸肾俞;梦遗灸三阴交;虚极灸膏肓、气海。

  心恙(神志病):灸百会;或灸天凭(在颈大筋前曲颊下扶突后动应手);或灸天枢;或灸手逆注(在左右手腕后六寸);或灸中脘;或灸间使;或灸臣觉(在背上夹内侧,反手所不及者,骨芒穴上捻之);(针推医学网)或灸上星;或灸合谷;或灸左右胁下对屈肋头两处;或灸人中、少商、隐白;或针足大指爪甲下。

  痨瘵:灸腰眼;或灸四花;或灸膏肓。

  阴脱:灸关元、大敦。

  肿满:灸足第二指上一寸半或两手大指缝头;或灸太冲、肾俞。

  小儿龟背:灸肺俞、膈俞。

  横生逆产:灸至阴。

  产后小便不通:于神阙穴隔盐和葱白,用艾炷灸。

  崩漏:灸小腹横纹当脐空直下和三阴交;或灸交仪(在内踝上五寸)。

  疔疮:灸掌后横纹后五指,男左女右。

  针灸单穴治病36绝招

  1、穴名:下都(经外奇穴、八邪穴之一)

  取穴方法:手背四、五指缝尖上五分处。

  主治:发烧。

  手法:连续不断掐按1—2分钟。

  2、穴名:少海(手少阴心经,合穴)

  取穴方法:屈肘,肘横纹尺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心动过速。

  手法:揉按1-2分钟。(60-70/分)

  3、穴名:通里(手少阴心经、络穴)

  取穴方法:神门穴上一寸。

  主治:心动过缓。

  手法:按揉1—3分钟,300-500次。

  4、穴名:大陵(手厥阴心包经、原穴)

  取穴方法:腕关节掌侧第一横纹正中,两筋之间,

  主治:失眠症。

  手法:点按1—2分钟,直按斜上顶。

  5、穴名:神门(手少阴心经、原穴)

  取穴方法:掌侧腕横纹尺侧上方凹陷处。

  主治:多汗症。

  手法:直按斜顶向内关1—2分钟。

  6、穴名:涌泉(足少阴肾经、井穴)

  取穴方法:足底前、中三分之一交界处,屈足卷趾时呈凹陷处。

  主治:足心热。

  手法:揉按36次。

  7、穴名:盲俞(冲脉、足少阴之会穴)

  取穴方法:肚脐旁开五分。

  主治:头痛。

  手法:拇、中指按后,斜向上顶,左治右,右治左。

  8、穴名:列缺(手太阴肺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取穴方法:两手虎口相交叉,食指尖所指筋骨凹陷处。

  主治:头顶痛。

  手法:直按斜向上顶。

  9、穴名:悬钟(足少阳胆经、八会穴之髓会)

  取穴方法:足外踝尖直上三寸,腓骨后缘。

  主治:偏头痛。

  手法:按揉3—6分钟,左治右、右治左。

  10、穴名:定喘(华佗夹脊)

  取穴方法:在大椎旁开五分处。

  主治:哮喘

  手法:斜向肩部顶1-2分钟。

  11、穴名:止泻(任脉上,关元、石门中间)

  取穴方法:脐下二寸半取之。

  主治:腹泻。

  手法:直按稍斜上顶。

  12、穴名:降压(足厥阴肝经上)

  取穴方法:在大敦与太冲之间,

  主治:高血压。

  手法:震颤点按1-2分钟。

  13、穴名:足三里(足阳明胃经;合穴、胃下合穴)

  取穴方法:外膝眼下三寸,四横指。

  主治:腹部疾患、高血脂症,止胃痛。

  手法:直按斜向下1-2分钟。胃痛时,用双拇指按揉患者双腿足三里穴(位于膝盖下三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针推医学网)待有酸麻胀感后3一5分钟,胃痛可明显减轻。

  14、穴名:大骨空穴(经外奇穴)

  取穴方法:拇指近节指骨与远节指骨连接横纹桡侧面中点赤白交界处。

  主治:白内障。

  手法:用力点刺,重手法效果好。

  15、穴名:神庭(督脉)

  取穴方法: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主治:脑疲倦,(醒脑)

  手法:中指点按刺激。

1 2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热文排行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