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首先,我觉得,后世的温病学也有一定的长处,其实是伤寒杂病论的一个完善补充,我还是觉得能“伤、温”统一比较好,同时这里又牵涉到真假寒热的问题了,个人觉得要舌、脉、望,问、触,相结合判断,不能只看舌,或者只看脉这样子。
结合条文说几点:
一,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首先,还是提到了太阳病,但是后面的症状不符——发热而渴,不恶寒。因此这种病的症状应是脉浮,头痛,渴,不恶寒这种叫做温病,字面意思是如此,但是为什么?这个啊,古往今来,各种注解五花八门,说说自己的理解,不一定对,供参考吧。先回过头来看看前五条,不知道能否看出来太阳伤寒,是怎么发展转变的?大体说,是由表入里,一点点变的,最开始是外界的原因而致病。而再看本条,其实,温病恰恰相反,是从内往外走的。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是由于本身内有伏热,外又感风寒,导致了这个症状,它既有太阳表证的症状,又有阳明经证的症状,而其根源还在于津液匮乏,里热,此应表里双解,用防风通圣散或者麻杏石甘汤加生津之品治之。如果这个时候这样治疗了,条文中后面的那些情况就不会出现了,之所以出现后面的情况,都是一个接一个的误治导致的,甚则会危及生命。
二,往后看,“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这是第一误,误汗了。刚才说了,这种温病的根源在于津液匮乏,里热,要表里双解,现在单纯误用辛温,就会导致体内更加的炽热,就会出现一系列的症状——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出现了少阴的象,已经比较严重了,这个时候就要清热生津,通泻火郁了,经络疗法也是一样,取穴的话主要在大肠经,三焦经,心经以及心包经,可取大肠经合谷,三焦经外关,语言难处点刺中冲,一般而言都能治好,这是第一逆。
接下来,更厉害,又继续误治了,用了下法,本来津液就不足了,先前误汗,现在又误下,就会导致“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这都是由于津液大伤而导致的,下面因无液而不利,上面因无液,无以滋养而导致直视,治疗的话就要大补其阴,补肾阴壮水,肾经的太溪,复溜基本上是必用的。同时可以配上三阴交以及后背膀胱经的肾腧及膀胱腧。接着条文又说“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这种情况已经相当凶险,火邪已经烧到心那儿去了,之所以有剧则如惊痫,时瘈疭,是因为心主神明啊,现在这种情况,急救的话马上十二井点刺导泻之,同时取心经神门,心包经内关,也可参照后世温病学的治法,尚有一线生机。
此条后面的三变全是误治,这就要求医生在最开始就有正确判断,心细谨慎,才不至于误治而致多般变化,谨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