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对人体有很好的作用,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人人在利用中药治疗疾病时,却不知道如何进行兼职,我盲目的进行选择监制的锅,这样会导致药量流失,而且,还会带来一定的影响,那么,中药煎制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有哪些?
(1)煎煮时间。煎煮药剂前一定要先知道药剂的用途,根据药剂的用途设定煎煮的时间。一般来说,清热药、泻下药、解表药煎煮的时间宜短;其他药煎煮的时间要长,特别是滋补药,要长时间煎煮才更好。
(2)浸泡。在药剂煎煮前,一定要将药剂浸泡足够的时间。一般先用温水或冷水泡1小时左右;但如茯苓、鸡血藤浸泡时间要长一些(如急用可用温水浸泡),一定要待药剂全部泡透了以后再煎煮。
(3)加水量。煎药时加入的水量要视根据煎煮时间长短、药剂的用途、煎煮后药量而定,一般清热药、泻下药、解表药煎煮时间短,一般加水量没过浸泡好的药剂即可;其他药尤其是滋补药,要长时间煎煮,一般加水量为由浸泡好的药剂到水面距离,不超过一个指关节为宜。在水量过多、过少时也可用调节煎煮火力的办法进行调节,切忌煎煮过程中加入冷水。
(4)煎煮用火。煎煮时开始用大火,至药液沸腾后用小火继续煎煮,直至煮好为止。药剂煎煮糊了后必须倒掉,切忌加水继续熬煮。否则,食用后会出现腹部绞痛等中毒症状。
(5)煎煮次数。一般药要煎煮两次即可。有的药剂特别大,药含的汁多,如补益剂中党参、黄芪、当归、熟地、枸杞子、天冬、麦冬等药,可以煎煮3次。
(6)先煎药。在抓中药时有些药上会标上先煎、先下等字样,这些如赭石、贝、壳类等先煎的药,煎煮前一般先进行粉碎。用机器粉碎的,由于粉碎的较细,可以先煎煮10分钟左右。人工打碎的因颗粒不均匀且较大,至少要煎煮一小时。先煎煮的药煎煮好后,等晾凉了再加其他药进去,等它泡透了再煎煮。
(7)后下药。在抓中药时有些药上会标有后下、后煎字样。如砂仁、蔻仁等,要等药剂煎煮好以后,放进去,用筷子搅拌均匀,盖上闷着就行了,不用再煎煮,否则没有香味,影响药效。
(8)包煎药。在抓中药时有些药上会标有包煎字样。这些药有两种,如旋覆花上面有层细小的毛样东西,在煎煮过程中这些毛样东西会融进药液中,在喝药时刺激咽喉;如菟丝子、车前子等煎煮后变成黏乎乎东西,会造成糊锅。
(9)儿童药。小孩吃药比较困难,可以减少药量,熬的时候先用开水泡,但是要密封,冷却以后放在火上熬一次就可以了,这样煎煮一次作两次服,药量减少,让儿童更易接受。
平时大家需要注意煎熬的方法,要注意先下哪种药,而且中医会告诉你,如何进行防治,需不需要药引子,而且要注意兼职的时间,浸泡的时间用多少水,煎服几次,而且,也要注意喝药的次数,平时大家需要注意这些事项,避免造成药效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