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中医频道 > 中医文化 > 中医经典 > 开塞露原来出自敦煌莫高窟

开塞露原来出自敦煌莫高窟

2016-01-14 来源:健客网社区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临床大便干结难解常使用开塞露。开塞露是在梨形软胶容器中装入甘油等润滑液体,使用时剪开容器顶端,涂上少许油脂,再慢慢插入肛门,将液体挤入直肠内,可以起到润滑直肠壁、软化大便的作用,简单实用。

  开塞露最早起源于甘肃。在甘肃莫高窟的敦煌医方中,有一首“疗大便不通方”,所记述的功效、外形都与开塞露极其相似,堪称开塞露的原型。

  由于地处西北,古代甘肃人的饮食习惯和膳食结构都具有局限性,便秘在当时普遍存在,因此在敦煌卷子中有多首疗大便不通方。其中敦煌卷子S.5435记载的“疗大便不通方”,就是将苇筒子先插入生羊胆中,用线扎紧,然后用湿纸把苇筒子包裹住,以利于插入肛门,插入肛门后将胆汁挤入肛肠内,达到导泻通便的目的。而用动物胆汁导泻是非常科学的,将胆汁用于大便不通在我国医学史上由来已久,被尊为方书之祖的《伤寒论》中,就有蜜煎导方用来治疗大便硬结,《伤寒论》记载:“大猪胆一枚,泻汁,和少许法醋。以灌谷道内,如一食顷,当大便出宿食恶物。”在敦煌卷子《杂疗病药方》(P.3378)中“疗大便不通,上猪胆一枚,一灌即差”的记载,都说明猪胆汁在治疗便秘时的重要作用。

  中医文献学家马继兴先生在《敦煌古医籍考释》中将敦煌卷子S.5435命名为《不知名医方第四种》,卷子为册页装,现存十九页,有四周单边框界,每页七行,每行十二字。卷子上“使馆崔相公有此”的记载,据此考崔协为五代后唐人,卒于926年(据《五代史》卷五十八本传),故将此卷子之编撰年代定格在五代时期,这就说明,早在五代时期,朴素的甘肃人就已经制作了简易的开塞露应用于临床,只是还没有使用“开塞露”这个名称而已。

  不论在外形上还是在功能上,现在的开塞露和数千多年前由动物胆囊制成的开塞露都异曲同工。使人震撼之余,更加提示我们,甘肃是中医学最早的发祥地之一,甘肃的敦煌医学不是死了几千年的木乃伊,而是活了数千多年的智慧结晶,对现代临床也有指导作用。

  甘肃是中医学起源地之一,敦煌莫高窟更是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各类典籍,这些典籍并不只是那个遥远年代的见证,更是我们祖先的智慧结晶,在如今的各学科领域还在起着指导作用。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热文排行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