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中医频道 > 方剂 > 煎煮大法 >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还在于煎制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还在于煎制

2015-08-20 来源:健客网社区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药物的剂量选择有其自身内在的规律“中病即止”、“已知为度”、“首剂加倍”、“蚕食”、“递增”、“佐药控制”、“调整服药间隔”、“初始量-中量(维持量)-尾量”八大临证用量的基本原则。

  自古有言“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清代医家王清任亦认为:“药味要紧,分量更要紧”,可见方药剂量的选择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中医药的临床疗效。尤其当今随着中医药现代化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深入探讨方药存在的最佳量效关系,无疑将为中医药基础研究及临床实践所追求的“安全稳定、标准统一、疗效确切”三者高度统一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中医学无论在内、外、妇、儿各科,还是在理、法、方、药各层面都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然而,在方药剂量领域的系统研究仍然未受足够重视,中医临床工作者只能靠在临证中的经验积累来把握药物剂量,未能形成一套完整的方药剂量理论,以致使方药的剂量成为中医“千古未解之谜”。

  运用辩证思维把握用量策略

  中医辨证论治要在理、法、方、药之后,须加一个“量”字,即理、法、方、药、量,也明确提出了解开剂量之秘将推动中医药进入“量化时代”的观点,同时也是全面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的重要途径之一。肯定了临床实践“因病施量、因证施量、因方施量、因药施量”的临证基本用量策略,同时注重患者因年龄、性别、老幼、体质、家庭背景、地域环境差别而造成的用量的区别对待。

  药物的剂量选择有其自身内在的规律“中病即止”、“已知为度”、“首剂加倍”、“蚕食”、“递增”、“佐药控制”、“调整服药间隔”、“初始量-中量(维持量)-尾量”八大临证用量的基本原则。

  科学应用煮散提高药材效用

  现代医学疾病谱上的一些急、危、重、难病证需要用到的一些特殊药材在市场上竟然难以寻求,如何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中药资源利用率,针对这一关键问题,如何在不影响疗效的前提下而又尽可能的减少药材用量,已引起医药科研工作者的极大关注。

  煮散始于秦汉时期,历史悠久,《五十二病方》中即有记载,在宋代达到了鼎盛,以当时官方修订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和《圣济总录》为标志。明清以降,因“辨药之难”等原因逐渐被饮片取代,建国初期被岳美中、蒲辅周等老一辈中医名家再次提倡。

  中药煮散是指中药材粉粹成一定的粒度与水共煎,去渣取汁制成的中药液体制剂。煮散并不是一种新的剂型,不同于现代剂型中的免煎颗粒与超微粉,而是与饮片、服散一样乃中医药传统剂型之一。煮散很大程度上减少了饮片使用量和煎煮时的能源消耗。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