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小儿麻痹症的原因有哪些?
1、不正常的负重是小儿麻痹症的病因,因为肌力失衡与筋膜挛缩,是引起肢体畸形的重要因素,而不正常的负重,则促使畸形恶化,形成小儿麻痹症。
2、小儿麻痹症的病因还有就是因为肌肉、筋膜的变性,由于肌肉长期瘫痪,肌肉发生变性,筋膜增厚、挛缩,导致肢体畸形,无法恢复,从而导致了小儿麻痹症。
3、肌力的失衡是小儿麻痹症的病因之一,正常的肢体,由于某一个部位的伸肌和屈肌、内收肌与外展肌、等,均处于对抗而平衡的状态。当某一部位、某一组肌肉发生瘫痪,则生理性平衡受到破坏。小儿麻痹症的初期是随着肌肉的单向运动收缩,久之则发生肌肉、筋膜和关节囊等软组织萎缩,进一步发展为骨与关节的畸形,形成了小儿麻痹症。
小儿麻痹症的症状有哪些?
1、隐性感染
又称无症状型,即患者在感染脊髓灰质炎病毒后无症状出现。病毒进入人体后只存在于消化道,不侵入血管及中枢神经系统,但可从咽部和粪便中分离出病毒。
2、顿挫型
又称为轻型,病毒可侵犯全身,但神经组织除外。患者可出现感冒样症状,如发热、关节及肌肉酸痛等,一般持续1~3日,症状可自行缓解;胃肠道症状,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腹部不适、便秘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发热、扁桃体肿大、咽部不适、咽部充血等。此期间,患者症状缺乏特异性,很难通过症状判断是否患病。
3、无瘫痪型
脊髓灰质炎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系统,且经循环神经纤维扩散到全身,但在发病初期出现。此期症状较为明显,主要表现为体温再次上升,即出现双峰热,患者还可出现头痛、肌肉痛、感觉异常、多汗、颈项强直等症状。
4、瘫痪型
此期病毒可侵犯脊髓前角灰质,而引起脑和脑神经病变。患者出现不对称性迟缓性瘫痪,以单侧下肢最常见。近端大肌群受累较远端肌群重,表现为肌张力减低、腱反射消失。若侵犯颅神经,可出现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等症状。
小儿麻痹症该如何预防?
1、服用脊髓灰质炎疫苗:现在我国使用混合糖丸疫苗,是由减毒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制成的,2个月~7岁的易感儿为主要服疫苗对象,但其他年龄儿童和成人易感者也应服苗。大规模服疫苗宜在冬春季进行,出生2个月后开始服用,勿用热开水送服,以免将疫苗中病毒灭活,失去作用。这是预防小儿麻痹症的措施之一。
2、患儿应从起病日起至少隔离40天:应同时强调呼吸道和肠道隔离,排泄物以漂白粉拦和消毒,对密切接触的易感者应隔离观察20天。
3、被动免疫:未服过疫苗的年幼儿、孕妇、医务人员、免疫低下者、扁桃体摘除等局部手术后,有密切接触史的易感儿,若与患者密切接触,临床可注射丙种球蛋白加以预防。这也是预防小儿麻痹症的措施之一。
4、预防小儿麻痹症要注意小儿平时的饮食卫生:日常生活中要培养小孩饭前便后洗手、不吃不洁食物的良好习惯,平时应注意小儿的衣物、床单、玩具、用品及餐具的消毒,最好煮沸15分钟或日光曝晒两小时。
5、搞好环境卫生:消灭苍蝇也是切断传染源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合理安排小儿的休息和营养,避免过度劳累和受凉,可以增强小儿对疾病的抵抗力。
查看更多中医资讯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