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和之德,故为君子
“四君子汤”,出自宋徽宗年间陈师文等校订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四君子汤又称白术汤,材料主要有人参、茯苓、白术和炙甘草四种,为什么人们会叫它“四君子汤”呢?这是因为该方中四味药的品质独特,有君子之风。如人参,甘温大补肺脾元气,为君;白术,苦温健脾燥湿,为臣;茯苓,甘淡健脾渗湿,为佐;炙甘草,甘温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使。小小的一味药,却“君臣佐使”俱全,且四者皆为平和之品,温而不燥,补而不峻,就像四位风度翩翩的真君子,所以名之为“四君子汤”。清初三大医家之一的张璐称其“有健运之功,具冲和之德,故为君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是对有一定个人修为和文化素养的男子的尊称,是男性文化中的最高评价。魏之信陵、齐之孟尝、赵之平原、楚之春申,是为战国四君子;吴康斋、邓潜谷、刘元卿、章本清,是为万历江右四君子。历代文人墨客对“君子”的诠释也是举不胜举。例如,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有可为有可不为、君子寡欲、君子博学等。从中国传统文化来看,君子是一个高贵、博学、律己、正义、闲贤的高度,是对男性文化的最高诠释。何以此方用四君子来命名?
在《神农本草经》中,人参、茯苓、白术、甘草这四味药同位于上品之列,在神农时期认为是养生益命、延年益寿,可以长期服用的药物,以此可以体现其当时的“社会地位”,故谓之君子。在功效上,四药均能补虚益气,提高机体功能,气为阳、主男子、思想、文化,类属于古人对君子文化素养和对男性文化的诠释,故谓之君子。在药性上,四药皆为淡而平和,补而不滞,补中有泄,与古人对君子的正义、闲贤、律己的印象不谋而合,更有春秋先贤庄子“君子之交淡如水”的诠释,故谓之君子。在适应病症上,四药共奏健脾开胃,补中益气之功,脾胃在五行学说中对应中央土,布散四方,充养四旁,行王道之能,以和合为贵,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行王道之事”相辅相成,故谓之君子。
由此可见,此方以四君子汤命名恰到好处;同时也体现了四君子汤补中益气,健脾开胃,补而不滞,补中有泄等的特点,故被誉为“补气之祖方”。
宫廷秘方,补气回血
关于“四君子汤”的名由,还有一说,《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四药皆为“君药”。什么叫“君药”呢?就是指能独立治疗一种疾病的药物,该方中四味药都具有独当一面的奇效,所以它们都是“君药”,四味“君药”相匹配,故称为“四君子汤”。
说起其中的人参,人们也许相信,至于其他三味药可能就有人心存疑惑了,那么就以茯苓为例说一下。茯苓本身就有补脾渗湿的妙用,所以对于治疗脾虚运化失常引起的泄泻、带下,有标本兼顾的神效,而且茯苓历来被当做珍贵的滋补食品。
《红楼梦》第六十回中,详细介绍了一种叫茯苓霜的滋补品,而据说慈禧在晚年也常食一种叫茯苓夹饼的小点心,这两种补品的主要成份就是茯苓。
“四君子汤”向来被宫廷视为气血双补的秘方。清宫医案里提到,雍正、乾隆不仅自己常进补“四君子汤”,还常常赏赐给一些有功之臣,以示皇恩浩荡。而据《慈相医案》里记载,光绪三十四年,慈格太后染疾,太医张仲元、李德源等奉命赶往医治,太医用“四君子汤”另加“保宁半夏三钱”煎服而愈。“四君子汤”被御医施用于最高统治者,足见它的功效与信誉。如今“四君子汤”早已飞入寻常人家,并因其性温质和,已成为几乎所有因脾肾虚弱导致的气血不足患者必备的补气回血良方。
经方基础,医案传奇
为什么“四君子汤”能补气血呢?这是因为,人的生长、发育、寿夭,全赖于气血的正常运行和相辅相成,如果气血充盈、调和,则身强体壮,精力旺盛,疾病就不会找上门来;一旦血亏气损,两相不足,则衰老病死源源而来,人就不得安宁。
气血的生成全赖肾和脾。肾为先天之本,内藏精,精化血,“先天之本”亏损了,就会“根本不固”;脾为后天之本,运化水谷精微,化为气血之养,后天之本受伤了,就算进食再多的“水谷精微”,也难补充人体的需要。
所以,补气回血的关键就在于脾肾的调养,而“四君子汤”中的“君臣佐使”,个个都是调肾补脾的“高手”,且四味药完美搭配,调肾补脾效果最为显著。自古以来,“四君子汤”就以疗效稳健著称。古医家认为,“四君子汤中和义,中正平和补脾气”。
“四君子汤”是补气回血药剂的基础方,因为后世以补气血为主的方剂,多从本方化裁而成。比如四君子汤加半夏、陈皮名“六君子汤”,用于补气祛痰,主治脾胃气虚兼有痰湿,胸脘痞闷,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大便不实或咳嗽痰多稀白的病证;再比如香砂六君子汤,即六君子汤加木香、砂仁。用于健脾化痰,理气止痛,主治脾胃气虚,寒湿滞于中焦,不思饮食,面色无华等病症。
四君子汤的附方还有很多。如果补气的四君子汤与补血的四物汤(地黄、芍药、当归、川芎)组合在一起,那么该复方即为八珍汤,能够气血双补。在八珍汤的基础上再加上炙黄芪和肉桂,即是十全大补汤,便可温补气血。
在十全大补汤的基础上加上橘皮、五味子、远志,去川芎,即是养荣汤,则又能养心安神。
翻阅《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时,在“治小儿诸疾”中有一张方剂,即惺惺散:“治小儿风热疮疹,伤寒时气,头痛壮热,目涩多睡,咳嗽喘粗,鼻塞清涕。瓜蒌根,人参,细辛(去叶),茯苓(去皮),白术,甘草(炙),桔梗,各一两半。右件同杵,罗为末,每服一钱,水一小盏,入薄荷三叶,同煎至四分,温服。如要和气,即入生姜煎服,不计时。”本方治疗外感伤寒时气,壮热咳喘鼻塞,竟然用四君子汤加味,值得体会。
【经方】四君子汤
【组成】人参(9克)白术(9克)茯苓(9克)炙甘草(6克)
【功用】益气健脾
明代大医李时珍使用“四君子汤”还有一个故事:某日,李时珍路过某镇,镇上一位财主拿出前一个郎中开的药方说:“我吃了这药一点儿也不见效。”李时珍一看,开的是四君子汤。给财主把脉,显示气虚,服“四君子汤”没错。他略思片刻,摊开纸笔,也写了四味:鬼益、杨木包、松腴、国老。李时珍让病人按药方连服半月。财主见这药稀罕,心中高兴,连服15天,果然药到病除。
财主登门道谢:“还是您的药方灵呀!”李时珍笑道:“我给你开的药也是四君子汤——人参的别称叫鬼益,杨木包也就是白术,松腴正是茯苓,国老和甘草本是同一味药啊!”财主听罢,恍然大悟。
小小方剂,人生哲理
“四君子汤”做法简单,家庭中就能随手操作,但因为药皆因病而制,处方要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配伍加减,这才合情入理。所以,最好是在专门医师的指导下服用。一旦在使用的步骤中出现了差池,再好的方子也可能变成“行凶的恶魔”。
如今,西医亦研究“四君子汤”,认为它可以增强人的体质,提高免疫力,从而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窦炎、胃肠功能减退等,也可以治疗支气管哮喘、高血压等疾病;从提高免疫力角度,“四君子汤”还属于抗肿瘤药物。
有个尴尬的现象是,现代医学创出了诸多病名,有些甚至是一个症状都成了病。现在人们纷纷用“四君子汤”治病,有效果就称凡病可皆用“四君子汤”,没效果就称“四君子汤”全然无功。每见此类者,不禁寒心万千。乾隆年间大学士汪廷珍说当时的人“不能举一反三,惟务按图索骥”,而现代人对于医学的研究是偏颇的。历代医案都指出,四君子汤实为脾胃虚弱所设,凡见此类,皆可用此方。如不是脾胃虚弱也用此方,怎能有效?何况,由脾胃虚弱所引发的病症千万,恰如白骨精之变化多端,能识得其真身者,需要练就火眼金睛。
“四君子汤”是无数的中医养生瑰宝中的一朵奇葩,在这一个小小的方剂中,竟然暗含了一套完整的人生哲理,君行,臣护,辅佐,使调,多么默契的组合。如果你能像一名坦荡荡的君子一样,在你的身体真正需要它的时候,将之拿来,行之有节,用之有度,那该是多么妥帖。你一定能从苦与甘相互渗透的和谐中,悟得一缕人生的药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