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方舟健客 > 中医频道 > 中医文化 > 中医经典 > 中医经典--《中藏经》

中医经典--《中藏经》

2015-04-03 来源:健客网社区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中藏经》又名《华氏中藏经》,传说为华佗所作,有名邓处中者尝为该书作序,言此书系从华氏寝室遗藏中获得,然语多怪诞,颇不足信,且《隋书》及新旧《唐书》均未著录,疑为六朝人所作,特假托华佗之名而已。成书年代尚无定论。

  《中藏经》以脏腑脉证为中心,广搜而精选<内经>、<难经>以及上古医籍之中论阴阳、析寒热、分虚实、辨脏腑、言脉证之理,揆诸大旨而融会贯通,条分缕析且发挥蕴奥,最早形成以脉证为中心之脏腑辨证学说,奠定脏腑辨证理论之基础,为中医明经正道,厥功甚伟。其学术思想包括:①指导思想为“天人相应”,提出“阴阳否格、上下不宁”病机学说;②诊断思想为重“形证脉气”,创立“寒热虚实生死逆顺”脏腑辨证八纲;③治疗思想为“从顺其宜”,倡导“调平阴阳、水火相济”之大法;④学术观点为“贵阳贱阴”,启迪扶阳温补之医学流派。总结阴阳否格、上下不宁之病机学说:

  《中藏经》以“人与天地相应”为指导思想,明确指出“人者,上禀天,下委地,阳以辅之,阴以佐之;人之动止,本乎天地;天合于人,人法于天。”故以人身四肢五脏、呼吸初寤寐类比天地四时五行、寒暄动静,认为人之百病、病之百候、候之百变,皆天地阴阳逆从而生:“阴阳平,则天地和而人气宁;阴阳逆,则天地否而人气厥。”阴阳者,气血也,上下也,虚实也。故《中藏经》以《阴阳否格论第六》、<寒热论第七>、《虚实论第八》、《上下不宁论第九》、《脉要论第十》诸篇论述病机。“阴阳否格”者,谓气机不从顺也。而气有阴阳之分,阴阳有否顺之机。阴阳否格,则诸病乃生。从“阴阳否格”入手论述病机,可谓提纲挈领。

  “寒热”者,病机也;“虚实”者,病性也。<中藏经·寒热论第七>曰:“阳不足则先寒后热;阴不足则先热后寒。又上盛则发热;下盛则发寒。”总括之,则曰“阴阳相胜”。又予“病有脏虚脏实、腑虚腑实,上虚上实、下虚下实”总论与分论之,本于《内经》、《难经》而全于《内经》、《难经》,论寒热虚实,可谓要而不略。

  上下者,病位也。脏腑之位有上下之序,五行制化有母子之系。而母子者,亦上下也。故一脏受病而累及他脏之病机,《中藏经》以“上下不宁”喻之,如“脾上有心之母,下有肺之子。心者,血也,属阴;肺者,气也,属阳。脾病则上母不宁,母不宁则为阴不足也,阴不足则发热。又脾病则上子不宁,子不宁则为阳不足也,阳不足则发寒。脾病则气血俱不宁,气血不宁则寒热往来,无有休息。”若此,则脏腑受病之传移变化,五行生克之制化机变均涵泳于上下不宁论中矣。《中藏经》论病位及其变移之意义,可谓发前人之所未发。

  气血者,阴阳也,亦病机之所本也。《中藏经·脉要论第十》曰:“脉者,乃气血之先也。气血盛则脉盛,气血衰则脉衰,气血热则脉数,气血寒则脉迟,气血微则脉弱,气血平则脉缓。”故以脉象察病机,为其特色。

  创立“寒热虚实生死逆顺”脏腑辨证八纲:

  《中藏经》源于《内经》而异流,以形证脉气为依据,创立“脏腑辨证八纲”,曰“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辨病机则定性为寒、热、虚、实,辨病势则预后为生、死、逆、顺,指出:“夫人有五脏六腑,虚、实、寒、热、生、死、逆、顺,皆见于形证脉气,若非诊察,无由识也。”其脏腑辨证八纲之学术思想十分明确,独具特色。兹列述如次:

  指导思想——天人相应。认为“天合于人,人法于天;百病、百候、百变皆天地阴阳逆从而生”。

  生理观点——脏腑中心、阴阳平衡。认为“天地有阴阳五行,人有血脉五脏;阴阳平,则天地和而人气宁;阴阳逆,则天地否而人气厥”。

  病机观点——阴阳否格、上下不宁。认为“否格者,谓阴阳不相从也”,而“寒热乃阴阳相胜,脏腑有虚实之变”。

  辨证要旨——判定顺逆、决断生死。认为“生死致理,阴阳中明;从逆之兆,亦在乎审明”。

  辨证依据——形、证、脉、气。

  辨证方法——脏腑辨证。

  辨证纲领——虚、实、寒、热、生、死、逆、顺。

  《中藏经》概括地叙述了中医学天人相应的哲学基础,确立了脏腑辨证论治体系,开创了“虚实寒热生死逆顺”的有别于《内经》《伤寒》的八纲辨证之先河,总结了各种疑难杂病论治大法,从理论到临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起到了执简驭繁的作用,在中医学史上,有着独特的理论价值和临床价值。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相关问答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热文排行

热门问答

用药指导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