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脾指用芳香健脾药健运脾气以治疗脾为湿困,运化无力的病证。“醒脾”一词最早见于唐代,醒脾是中医常用治则之一。
在《中医大辞典》中说:“醒脾就是用芳香化湿健脾药物,祛除湿邪,健运脾气,以治疗脾为湿困,运化无力的病证。”《中医名词术语选释》认为“是治疗脾气虚寒运化无力的方法。”显然两种解释迥异,前者针对标实本虚证,强调芳香化湿健脾药物的作用,后者针对脾气虚寒证,未提及芳香药。
据笔者考究,醒脾法以芳香药入药的记载源于《内经》:“治之以兰,除陈气也。”王冰注:“兰,谓兰草也……言兰除陈久甘肥不化之气者,以辛能散发故也。”现代学者认为:“兰草,即佩兰之类药草,具有芳香化湿醒脾辟浊的作用。”“醒脾”一词最早见于唐·孙思邈:“黑豆少食开胃醒脾,多食损脾。”可见,从其诞生起就是以治则术语出现的。
最早以“醒脾”命名的方剂为“醒脾散”,见于《活幼口议》卷十四(元·曾世荣,刊于1279年),由木香、全蝎、天麻、人参、茯苓、炒白术、炙甘草、白附子、白僵蚕组成,用于婴孩吐泻不止,脾困昏沉,默默不食。明·王肯堂专为“脾中积”设有“醒脾散”(《证治准绳》幼科卷九),由人参、茯苓、藿香、白术、丁香、砂仁、炙甘草、制南星构成。
“醒脾”一词在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有很多运用。如:“甘松芳香,甚开脾郁,少加脾胃药中,甚醒脾气。”李时珍详细阐述了芳香药与“醒脾”的关系,认为“土爱暖喜芳香”,以芳香药醒脾乃应其所喜,这一学术观点多为后世医家认同。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创立“醒脾升阳汤”,药用生黄芪、炒白术、桑寄生、续断、山茱萸、龙骨、牡蛎、甘草,主治脾气虚极下陷之小便失禁。方解中说:“于术色黄气香,乃浙江于潜所产之白术也,色黄则属土,气香则醒脾,其健补脾胃之功迥异白术。”进一步拓展为凡“气香则醒脾”。
《药性考》在花生条下云:“炒用开胃醒脾,滑肠。”又谓“润肺止嗽,悦脾。”6版《中药学》也沿用了“悦脾开胃”说,在各论中,包括“化湿药”章节均引用“醒脾开胃”,由此可见其作者认为“醒脾”等同于“悦脾”。
中医治则中除了醒脾,还有醒脑、醒神等,针对各种实邪闭塞机窍,均属标实证或标实本虚证,其用药离不开芳香或芳香辟秽开窍之味。醒脾、醒脑、醒神之“醒”在字意上是相同的。
笔者以为,《中医大辞典》中的解释,应该具有权威性,且更为合理。脾脏体阴用阳,主运化升清,喜燥而恶湿。《医学求是》云:“脾燥则升”,脾气升运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脾不被痰饮水积湿所困。或外湿侵入困遏脾气,或脾气虚衰,致运化水液的功能障碍,则痰饮水湿积内生,且又反过来困遏脾气,致脾气不得上升。
因此,治疗上祛除病理因素是关键,以芳香化湿健脾药物,祛除湿邪,健运脾气,以治疗脾为湿困,运化无力,利于祛除病理因素,可杜病理因素再生之源。
舒肝养血,化瘀理气。适用于急、慢性无黄疸型肝炎及肝炎综合症。
健客价: ¥20温肾益精。用于久病肾虚,腰膝酸软,遗精阳痿。
健客价: ¥298温中醒脾,和胃降逆,芳香化浊,消导化食。用于萎缩性胃炎,浅表胃炎及其他性胃炎,胃窦炎及伤食湿重引起的消化不良等症。
健客价: ¥20润肺止咳,生津利咽。用于阴虚肺热,咳嗽,喘促,口燥咽干。
健客价: ¥23润肺止咳,生津利咽。用于阴虚肺热,咳嗽,喘促,口燥咽干。
健客价: ¥35醒脾开胃,养血安神,固肠止泻。用于脾气虚所致的儿童厌食,腹泻便溏,烦燥盗汗,遗尿夜啼。
健客价: ¥30醒脾开胃,养血安神,固肠止泻。用于脾气虚所致的儿童厌食,腹泻便溏,烦燥盗汗,遗尿夜啼。
健客价: ¥79醒脾调中,升发胃气。用于面黄乏力,食欲低下,腹胀腹痛,食少便多。
健客价: ¥43醒脾开胃,养血安神,固肠止泻。用于脾气虚所致的儿童厌食,腹泻便溏,烦燥盗汗,遗尿夜啼。
健客价: ¥135有效修复受损肌肤,缓解皮肤紧张感,同时能够有效清洁皮肤,去除表面油垢,确保面部水油平衡,水灵清透。长期使用更能收紧毛孔,使脸部皮肤光滑如丝。
健客价: ¥36消肿定痛,活血舒筋,促进骨痂生长。用于骨折、脱臼,新久伤痛。
健客价: ¥28.5清热解毒,退黄化湿,利水消肿。用于黄疸,水肿,肝损伤,脂肪肝。
健客价: ¥99健脾利湿。用于臌症后期脾胃虚弱,食欲不振,湿热黄疸,小便不利。
健客价: ¥28彝医:差嫫且凯斯多,斯开色土,卑开塞嘟。中医:收敛止血。用于功能性子宫出血,人工流产术后出血、放取环 术后出血、鼻衄、胃出血及内痔出血等。
健客价: ¥17.25用于治疗滴虫性阴道炎。亦可用于防治妇科小手术后厌氧菌感染。
健客价: ¥6.8活血益气、补肝肾、接骨续筋、消肿止痛、促进骨折愈合。用于新鲜骨折及陈旧骨折、股骨头坏死、骨关节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症。
健客价: ¥275祛风通络。用于风湿性关节炎或半身不遂,原发性高血压。
健客价: ¥24用于重症肌无力,手术后功能性肠胀气及尿潴留等。
健客价: ¥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