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部疾病种类繁多,胸部又具有良好的自然对比,X线检查和CT检查在胸部的应用很普遍。由于MRI的流空效应,不使用对比剂,心
血管也可成像,有助于了解纵隔肿瘤与心脏大血管的关系,MRI检查常用于纵隔肿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肺内空气对超声波的反射强烈,使超声检查对肺部病变的诊断受到限制。超声检查主要用于胸腔积液的诊断、超声导引胸膜下肺内病变穿刺活检和胸腔积液引流。
肺部疾病检查技术
(一)X线检查
1.胸部摄影胸部摄影是最常用的胸部疾病检查方法,常规摄影体位如下:
(1)正位:通常为后前位,站立时前胸壁靠片,双臂尽可能内旋,X线自背部射入。不能站立的患者,采用仰卧前后位。
(2)侧位:患侧侧胸壁靠片,两手抱头,X线自健侧射入。
(4)前弓位立位:主要用于显示肺尖部及与锁骨、肋骨重叠的病变。
2.胸部透视方法简单,可多体位观察病变,并可观察膈肌的活动度及心脏的搏动状态等。透视不易发现细微病变,因此仅作为胸部摄片的补充检查。
3.特殊检查高千伏摄影即应用电压不低于120kV,5~7mA的摄影。由于X线穿透力强,可减少胸壁
软组织、肋骨对肺内病变的干扰,使肺纹理显示清楚,有利于中央型肺癌、纵隔病变及尘肺等的观察。由于DR、CT及MR的应用,高千伏摄影应用已不多。
4.造影检查血管造影主要有肺动脉及支气管动脉造影,用于检查肺动脉瘤、肺动静脉瘘、肺动脉
发育不良及不明原因的咯血。由于螺旋CT,尤其是多层CT增强扫描的应用,肺部血管造影也已很少应用。
(二)CT检查
1.普通扫描(平扫)不使用对比剂的常规扫描,扫描范围通常是从肺尖至肺底,也可根据定位片所见,进行局部选层扫描。对多数胸部病变,平扫能满足诊断要求。平扫通常使用肺窗观察肺,用纵隔窗(或称软组织窗)观察纵隔。
2.增强扫描通常是在平扫的基础上进行,为经静脉快速注射对比剂后再进行的扫描,仅使用纵隔窗观察。主要用于鉴别病变为血管性或非血管性,明确纵隔病变与心脏大血管的关系,了解病变的血供情况,帮助鉴别良、恶性病变等。
3.高分辨力扫描高分辨力CT扫描技术为薄层(1~2mm)扫描及高分辨力算法重建图像的检查技术。主要用于观察病灶的微细结构,对弥漫性肺间质病变及支
气管扩张的诊断具有突出效果,常多用肺窗观察,它是常规扫描的一种补充。
4.动态扫描注射对比剂后对某感兴趣区行多次快速扫描,以了解对比剂的浓度变化。主要用于明确血供丰富的病灶或血管性病变。
5.CT灌注成像在静脉快速团注对比剂时,对感兴趣区层面进行动态CT扫描,从而获得感兴趣区时间密度曲线,曲线中CT值的变化,可反映组织中碘聚集量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可有效地反映局部肺组织血流灌注量的改变。
6.多层面CT扫描系X线管一次旋转过程中同时获得4、8或16层面图像数据的成像系统。多层面CT扫描明显缩短胸部扫描的时间,提高纵轴方向的空间分辨力。多层面CT扫描可对肺部病灶进行多方位观察,且具有肺结节分析功能、肺支气管成像、肺含气量测定及支气管仿真内镜功能等。
(三)MRI检查
1.检查方式自旋回波(SE)、反转恢复及饱和恢复序列,以自旋回波最为常用。此外,还有减少呼吸运动伪影的呼吸触发相位编码技术、心电门控技术、流动补偿技术、快速自旋回波(FSE)及平面回波(EPI)等技术。常规应用SE~T1WI及FSE~T2WI。
2.扫描断面常规先行横断面成像,必要时行冠状面或矢状面成像。
3.肺血管成像成像技术有时间飞越法和相位对比法两种。时间飞越法是利用流动相关增强效应,相位对比法是利用血流中的相位效应。
(四)超声检查
超声波不能通过含气的肺组织,故难以观察深层肺组织的病变,仅对肺浅表部位某些病变的观察有些意义。临床上超声检查一般不用于对肺部病变的诊断。超声检查对胸腔积液及纵隔肿瘤的诊断有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