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廓畸形手术专家和他的自留地
摘要:你写这些东西究竟是为什么?你们院长多发工资给你了吗?你从你的科室多拿奖金了吗?这确实是应该考虑的问题,但我真的没有考虑。
2013年9月6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那一天是我的生日,在那个特殊的日子里,我在这个名叫《胸廓畸形手术专家》的公众号里推送了第一篇文章,我忘了当时是什么样的心情,但我知道,我在做一项很重要的工作。
到了昨天(7月12日),在这个公众号存在尚不足两年的日子里,我无意中看文章的数量时,心中无限感慨,那数字为“799”。799篇文章对一个外科医生意味着什么,我说不清楚,但回首望过去,心中可谓五味杂陈,无法用言语形容。此刻我写的这篇文章将是这里的第800篇文章,一个值得纪念的数字,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我是个外科医生,我的职责是看病,给病人开刀,写文章似乎与我的职业毫无关系。很多朋友告诉我说,他们从来不曾听过哪个外科医生像我一样,几乎每天都在坚持写这样的文章。我知道确实没有人这样做过。但这行为稀奇吗?我看倒是很正常。我写的东西是什么?其实并非与我的专业无关,这依然是我专业的一部分。我把每天看病、手术的感想、心得、经验、教训及时写出来,让自己不时地回顾总结,让我的同行、病人一同分享,这难道不是专业的一部分吗?这确实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从写第一篇文章开始,我就知道了这些文章的意义,因此从来都不敢有丝毫的怠慢。我的文章不但要自己看,更有很多同行尤其是病人要看,如果这些文章太随意了,不但会丢了自己的面子,更为误导那些关注我的患者朋友们,那将是最大的罪过。他们大都重病缠身,已经非常不幸,我只希望通过这些文章让他们得到帮助,得到安慰,而不是让他们更加
焦虑,那会让我成为罪人。正是因为有了这份顾虑,才使得我始终如履薄冰,谨小慎微,从来不敢在文章里犯任何错误。也许正是因为这份谨慎,才引起越来越多朋友的注意,才让很多朋友从中得到了真正的帮助。我在病房看病是帮助病人,在手术室开刀是帮助病人,如果能以一种新的方式帮助更多的病人的话,这对医生来说会是怎样的意义呢?这样的意义不用我说太多,大家都明白。那么正是因为其意义重大,也更给了我真正的动力。
于是很多朋友提到了一个非常功利的话题,不止一个人问过我,你写这些东西究竟是为什么?你们院长多发工资给你了吗?你从你的科室多拿奖金了吗?这确实是应该考虑的问题,但我真的没有考虑。我写这些的目的实际上非常简单,那是因为我喜欢。这与很多同行下班去喝酒、泡妞、打麻将是一样的道理。一个人有自己特殊的爱好,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为什么不可以做呢?
这里得聊聊一个很装的话题,那就是事业的问题。以前我很不愿意谈这个话题,我不想谈是有很多的原因,但如今很多东西都变得如不远处的珠江水那样清淡了,是我把其中的鱼儿都看得透彻了,于是一切便都不在话下了,我为什么不能谈一谈呢?即便是装,我也得装得如A一般,而不是别的东西。我想说的是,我把我今天做的一切都当成了我的事业。一个男人,如果真正痴迷于自己的事业,写几篇文章又算得了多么不得了的事情呢?
很多朋友把我的工作说成是科普,我觉得这样的定位很贴切,我确实在尽我最大的力量做科普的工作。在这些文章中,我从各种角度和层面对胸廓畸形这类疾病进行了全方位的介绍和论述,知识是最新的,内容是最全面的,理念是最科学的,观点是最客观的,但形式上又是最浅显易懂的。这恰好就是科普工作的内容,我很享受这样的定位,这定位让我尤感欣慰。
很多同行问我,有这么多精力,有这么多病例,有这么多手术的经验,为什么不写多些专业的文章?写这些科普文章是不是很蛋疼啊?是啊,专业文章如果能写这么多篇,足可以当院士了,但我不会那样做。这首先来自我对专业文章一种刻骨的偏见。如今有很多同行都在玩命地写,大家又编又造累得疝气(俗称气蛋)都出来了,那才会真正把蛋写疼。我为什么要去凑那份热闹呢?
我这个空间是多么悠闲且幽静啊,不需要讨好任何人,不需要抄袭任何东西,不需要看任何人的脸色行事,想写的时候就TMD拼命写,不想写的时候就扯着蛋玩,这岂是写专业文章所能比的啊。
有媒体朋友说了,你弄的这个准确地说应该叫自媒体。这说法很文雅,把我这个外科医生形容得像个媒体人似的,身价顿时提高八度,弄得王医生脸都红了。不过我更喜欢把这里当成我的自留地。春光明媚的时候,在这里写文章就如在这里种庄稼,等又一个秋天来到时,便是满地成熟的粮食。那份喜悦岂是他人能理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