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膈肿瘤——容易漏诊的疾病
什么是纵隔肿瘤?
纵隔肿瘤是一组起源于纵隔的肿瘤,包括胸腺瘤、胸内甲状腺肿、支气管囊肿、皮样囊肿、畸胎瘤、淋巴肉瘤、恶性淋巴瘤、心包囊肿、脂肪瘤、神经原性肿瘤、食管囊肿等,以良性者居多。畸胎瘤多见于30岁以下,其余多发生在40岁以上。本病除淋巴肉瘤和恶性淋巴瘤多数预后良好。最常见的纵隔肿瘤有神经源性肿瘤、胸腺瘤、各类囊肿、淋巴瘤和生殖细胞肿瘤,其中良性肿瘤约占60%~75%。
纵隔肿瘤有哪些临床表现?
纵隔内组织和器官较多,胎生结构来源复杂,所以纵隔区内肿瘤种类繁多。有原发的,有转移的。原发肿瘤中以良性为多见,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为恶性。症状表现为:
(1)呼吸道症状:胸闷、胸痛一般发生于胸骨后或病侧胸部。大多数恶性肿瘤侵入骨骼或神经时,则疼痛剧烈。咳嗽常为气管或肺组织受压所致,咯血较少见。
(2)神经系统症状:由于肿瘤压迫或侵蚀神经产生各种症状:如肿瘤侵及膈神经可引起呃逆及膈肌运动麻痹;如肿瘤侵犯喉返神经,可引起声音嘶哑;如交感神经受累,可产生霍纳氏综合症;肋间神经侵蚀时,可产生胸痛或感觉异常。如压迫脊神经引起肢体瘫痪。
(3)感染症状:如囊肿破溃或肿瘤感染影响到支气管或肺组织时,则出现一系列感染症状。
(4)压迫症状:上腔静脉受压,常见于上纵隔肿瘤,多见于恶性胸腺瘤及淋巴性恶性肿瘤。食管,气管受压,可出现气急或下咽梗阻等症状。
(5)特殊症状:畸胎瘤破入支气管,患者咳出皮脂物及毛发。支气管囊肿破裂与支气管相通,表现有支气管胸膜瘘症状。极少数胸内甲状腺肿瘤的病人,有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状。胸腺瘤的病人,有时伴有重症肌无力症状。
不知不觉,身体里长了个“定时炸弹”!
什么是胸腺瘤?
胸腺瘤是一种上皮性肿瘤,其病程发展较慢,常被称为惰性肿瘤。尽管如此,胸腺瘤也有恶性可能。随着肿瘤增大或外侵,患者的直接表现为局部压迫症状;当胸壁受累,病人可陆续出现程度不等的胸背钝痛、肩胛间区或胸骨后疼痛;气管受压,出现咳嗽、气促、胸闷、心悸等呼吸困难症状;喉返神经受侵,可出现声音嘶哑;膈神经受压可出现膈肌麻痹;上腔静脉梗阻,表现为面部青紫、颈静脉怒张。
有时还伴有全身症状如出现乏力、盗汗、低热、消瘦、贫血、严重的胸痛以及心包积液、胸腔积液等体征,这些症状常提示为恶性病变或伴有局部转移。
虽然侯先生目前症状只有偶尔的轻微胸闷,但侯先生的胸腺瘤体积大,如果不做手术,还将会继续增大,上述症状会陆续出现,且不排除肿瘤恶性的可能。所以治疗方案首选还是切除,然后根据病理分型考虑后续治疗。
在确诊后的第十天,侯先生终于下定决心做手术。主刀医生刘仁杰为其行纵膈肿瘤腔镜下切除术,这是一种比较先进的微创手术。
因为侯先生的胸腺瘤位置特殊,手术风险非常高。右侧紧邻上腔静脉,后侧是升主动脉,上及左无名静脉,胸腺瘤正好窝在这三个血管交叉的三角区域内。这个位置的胸腺瘤,就像是在炸药库里埋了颗定时炸弹,一旦胸腺瘤长大会压迫和侵袭周围重要的组织器官,带来严重的后果。
手术中,隔着薄薄的筋膜,心脏在有规律的跳动,术者需紧贴着血管壁将胸腺组织剥脱,如果伤及这些血管,根本没有抢救的机会。凭着多年的胸纵膈肿瘤切除经验,刘仁杰主任将侯先生的胸腺瘤及周围胸腺组织完整的切除,同时将可能有胸腺组织分布的脂肪切除。手术很成功,单操作孔微创手术使得侯先生术后第二天就能起身活动。
手术很成功,但侯先生又有了新的疑问:“假如我这个(胸腺瘤)要是小的话是不是就不用做手术了?”
主任说:“即便是小的胸腺瘤,也首选切除手术。为什么呢?40%胸腺瘤病人伴有胸腺从属全身性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中1/3有两种或更多胸腺伴随疾病。这些伴发疾病的绝大多数是自身免疫紊乱引起的。比如,重症肌无力、红细胞再生不良症、低丙种球蛋白血症,除此之外,还可能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库欣综合征等。当然了,每个人个体情况不同,手术与否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如果您有任何健康方面的疑问请添加微信公众号:健客健康咨询,健客健康咨询为各位朋友提供全面专业的疾病咨询和健康资讯,健客健康咨询真诚为您服务。健客宗旨:让每一个人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