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心胸外科频道 > 疾病分类 > 胸腺瘤 > 胸腺瘤伴重症肌无力,如何麻醉 胸腺瘤的外科诊治进展

胸腺瘤伴重症肌无力,如何麻醉 胸腺瘤的外科诊治进展

2017-07-28 来源:医学界麻醉频道,ThoracicSurgery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胸腺瘤属胸外科常见疾病,目前在各家医院广泛开展诊治工作。谈及胸腺瘤各型各期的准确定性及治疗方案,国内外各家医院及研究所提出的论点差异较大。

  胸腺瘤伴重症肌无力,如何麻醉?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神经兴奋传递功能障碍,合并骨骼肌无力的慢性病。对于此病患者,麻醉医生术前应对病情有充分了解,了解肌肉软弱的程度以及对新斯的明的反应,以便掌握术中用药量。

  患者,女,66岁。因右眼睑下垂3个月,心累气紧3天入院。术前诊断:胸腺瘤伴重症肌无力。既往自述身体健康。查体:神智清楚,合作。T36.5℃,P78次/分,R20次/分,BP170/100mmHg。右眼睑下垂,双肺未闻及异常,心率78次/分,心律齐,心前区及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腹平软,肝脾未及,双下肢不水肿,骨骼肌肌张力正常,病理征阴性。

  辅查:CT示前纵隔软组织占位灶,多系胸腺肿瘤。术前检查:ECG示正常心电图,心率78次/分,血型O型,Hb141g/L,PT14.3秒。肝肾功能正常,电解质正常。血糖6.2mmol/L。肺功能基本正常。

  术前30min肌注阿托品0.5mg。患者进入手术室。入室时患者大致正常,P85次/分,R20次/分,BP170/100mmHg,氧饱和度99%。口腔及呼吸道分泌物少。心肺听诊未闻及异常。给予咪达唑仑3mg,芬太尼0.1mg,依托咪酯18mg,顺式阿曲库铵14mg诱导病人。病人仰卧位给氧去氮3min,气管插管(ID7.0软管),插管顺利。静吸复合麻醉维持麻醉。机控呼吸,患者改右侧卧位,开始手术。

  麻醉诱导后血压降至110/70mmHg,手术期间氧饱和度维持于98%~100%,心率60~80次/分。术中失血200ml,术中血容量不足,血压降至80/52mmHg,经采取输血补液等处理措施后BP维持在110/75mmHg左右,心率80次/分左右,氧饱和度100%,生命体征较平稳。手术过程中未追加肌松药,加吸入麻醉药维持至术毕。手术时间3小时余。

  术毕吸引呼吸道分泌物后,给予肌松药拮抗药(新斯的明2mg+阿托品1mg复合液)。患者有自主呼吸,但是潮气量小频率高,观察5min后再次给予拮抗药(新斯的明1mg+阿托品0.5mg),患者肌力基本恢复,拔出气管导管,患者血压心率平稳,氧饱和度96%,送入苏醒室观察。术后第二天进行术后麻醉回访,患者无麻醉并发症,无不良反应,待痊愈后出院。

  2、讨论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神经兴奋传递功能障碍,合并骨骼肌无力的慢性病。目前较为明确是神经接头突触前神经末梢处发生功能和形态异常。多数研究者认为重症肌无力是一种自身免疫病,以胸腺为主的免疫反应异常可能是肌无力的重要原因。临床症状主要为上睑下垂、斜视等。当全身肌肉受累时,变现为四肢无力、呼吸不畅。横纹肌极易疲劳,晨轻暮重。

  对于此病患者,麻醉医生术前应对病情有充分了解,了解肌肉软弱的程度以及对新斯的明的反应,以便掌握术中用药量。麻醉前用药以剂量小、能镇静、又不抑制呼吸为原则。病情较轻者可用适量苯巴比妥、哌替啶或地西泮;病情重者镇静药宜减量或不用。为抑制呼吸道分泌物及预防抗胆碱酯酶药副作用,应常规用阿托品。麻醉的关键在于防治呼吸危象。

  麻醉方式以对机体影响小、副作用小的局麻或椎管内麻醉为妥。胸腺手术以全麻为妥。应尽量采用清醒气管内插管;或在小剂量镇痛、镇静药配合表面麻醉下完成插管。琥珀胆碱为本症唯一可安全采用的肌松药,但仍可能因脱敏感阻滞而出现延迟性呼吸抑制副作用。重症肌无力的病人对非除极肌松药呈高敏性,只需要通常计量的1/5~1/4。吸入麻醉药的神经肌接头阻滞强度依次为异氟烷+安氟烷+氟烷+氧化亚氮,可加重肌无力的程度。麻醉性镇痛药都有呼吸抑制副作用,应慎用。

  抗生素均有神经肌接头阻滞作用,应避用。降压药六甲胺、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等均增强非去极化肌松药,应慎用。利尿药促使血钾降低,可加重肌无力。综上所述,MG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平时活动量少,心血管储备功能一般较差,对麻醉耐受性差,尤以麻醉术后容易发生呼吸衰竭,所以麻醉管理中尤应注意。麻醉前准确估计病情,做好充分准备,使病人处于最佳状态,降低手术和麻醉的危险性,针对容易发生呼吸衰竭的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尽量减少麻醉手术刺激致肌无力危象,避免乙酰胆碱酯酶药过量致胆碱能危象,注意麻醉药物的残余作用等。

  此例病人于诱导是给予非除极化肌松药14mg,基本接近于其他未患重症肌无力的患者,并未使用通常计量的1/5~1/4,患者苏醒时间较一般病人晚5min~10min,但是对新斯的明敏感度尚可,在手术结束时,拔除气管导管后送入苏醒室观察,半小时后肌力恢复,送回病房。此病例说明对新斯的明敏感度尚可的患者,可以酌情使用非除极化肌松药进行麻醉诱导,做好麻醉前充分的准备,可以进行常规麻醉,但是一定要严密观察术中以及术后的肌力恢复情况。

  胸腺瘤的外科诊治进展

  胸腺瘤属胸外科常见疾病,目前在各家医院广泛开展诊治工作。谈及胸腺瘤各型各期的准确定性及治疗方案,国内外各家医院及研究所提出的论点差异较大。

  直至今日,国际医师协会尚未能制订出统一的治疗方案。本文将近年来胸腺瘤的诊疗现状及其新进展进行综述,供大家参阅。

  准确概念

  胸腺瘤并非胸腺肿瘤,仅指来源于胸腺上皮的肿瘤。起源于胸腺淋巴细胞可以生成霍奇金淋巴瘤,起源于胸腺内分泌细胞可以生成胸腺类癌、小细胞癌,其他少见类型如脂肪瘤、胸腺囊肿、生殖细胞来源肿瘤等。

  临床上90%的胸腺肿瘤都是胸腺瘤,但不能把两者概念混为一谈。胸腺瘤生长缓慢,被称之为「惰性肿瘤」。因I、II期胸腺瘤切除后复发率低,既往有「良性胸腺瘤」说法,目前认为胸腺瘤系潜在恶性肿瘤,应注意监视。

  流行病学

  在中国,胸腺瘤的年发病率约为0.15%-0.17%,占全部恶性肿瘤的0.2%-1.5%,可能与EB病毒感染、电离辐射及遗传基因有关。

  据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统计显示男女发病比例基本相当,高发年龄位于40-60岁,年龄越小,肿瘤恶性程度越高。在胸外科,胸腺瘤却是最为常见的前纵隔肿瘤,占47%-50%,在所有纵隔肿瘤中占20%,其中10%异位于颈部或中后纵隔。

  临床表现

  30%-50%胸腺瘤患者无不适,此类人群多在体检或治疗其他疾病时发现,大部分病人肿瘤属包膜完整、体积较小的Masaoka分期I-II期。当胸腺瘤增大时会对周围脏器产生压迫,患者产生胸痛、胸闷、咳嗽等症状。

  当肿瘤侵犯上腔静脉、喉返神经、膈神经、食道、心包等重要结构时会出现颜面水肿、眼睑下垂、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心包压塞等恶劣并发症。

  约30%胸腺瘤患者会出现副瘤综合征,其中重症肌无力(MG)最多见,报道显示10%-50%,且多见于B2型胸腺瘤,其余包括: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甲状腺炎、类风湿性关节炎、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多肌炎、肾病综合征、Sjogren综合征等。

  胸腺是内分泌器官,也是淋巴器官,是T淋巴细胞成熟的场所,参与自身免疫过程,可能是胸腺瘤并发副瘤综合征的原因,具体机制至今尚未能完全阐明。

  诊断及鉴别诊断

  胸腺瘤诊断主要依靠胸部CT。纵隔云集气管、食管、心脏及大血管,由于上述脏器的遮挡,胸片仅能发现体积大的胸腺瘤,表现为纵隔增宽,单纯依赖胸片易漏诊。

  胸部增强CT为诊断胸腺瘤最实用的影像学方法,不仅能发现体积较小的胸腺瘤,辨别位置,且能很好地了解胸腺瘤的包膜是否完整,肿瘤对周围脏器的浸润情况,初步判断良恶性,并指导外科医师制订手术方案,提示术中需注意避免误伤的结构。

  非侵袭性胸腺瘤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实质性肿块,包膜完整,边界清晰,与周围结构间存在低密度结构,易完整切除。侵袭性胸腺瘤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沿周围脏器间隙浸润性生长,常有囊变坏死,偶见钙化。

  MRI相对于CT无明显优势。氟-18-脱氧葡萄糖(FDG)正电子发射成像可以根据FDG摄取程度确定肿瘤的恶性程度并发现肿瘤转移。副瘤综合征提示胸腺瘤可能,一些微小胸腺瘤也因此被筛选出来。

  胸腺瘤确诊需病理,细针穿刺活检(fine-needleaspiration,FNA)肿瘤由于标本少、诊断率低,已基本弃用,介入粗针活检或经纵隔镜或胸腔镜活检肿瘤是当前主流手段,相关报道确诊率达60%-100%,偶有通过奥曲肽扫描(octreotidescanning)确诊报道,但未能推广。

  需要强调的是,活检术仅适用于一些晚期胸腺瘤已有远处转移或瘤体包绕大血管、气管已失去切除机会(随着手术技能的提高,胸腺瘤切除率逐渐提高,活检术呈下降趋势。

  需要与胸腺瘤鉴别的是淋巴瘤、巨淋巴结增生症(castle-man’sdisease)、畸胎瘤、胸廓内甲状腺肿、纵隔型肺癌等。淋巴瘤、巨淋巴结增生症起源于淋巴结,可以位于其他纵隔分区或肺门。

  CT显示淋巴瘤密度均匀,增强描述显示轻度强化,包绕血管生长,形如「半月」征,但不易压迫血管,区别于侵袭性胸腺瘤?胸廓内甲状腺肿患者常可在颈部扪及肿大甲状腺,CT见肿块上极与颈部甲状腺相连,密度不均,部分伴钙化。纵隔型肺癌往往偏一侧纵隔胸膜,形状不规则,虽与纵隔关系密切,但起源于肺。

  肿瘤分型与分期

  WHO在1999年制订胸腺瘤组织学分型,沿用至今A型胸腺瘤:髓质型或梭形细胞胸腺瘤;B1型胸腺瘤:富含淋巴细胞胸腺瘤;B2型胸腺瘤:皮质型胸腺瘤;B3型胸腺瘤:上皮塑或非典型或分化好的胸腺癌;AB型胸腺瘤:混合型胸腺瘤;C型胸腺瘤:胸腺癌。

  胸腺瘤分期目前主流应用的是WHO在1999年制订、2004年修订的胸腺瘤分期(Masaoka分期)。手术范围及是否完整切除肿瘤会影响患者术后生存率成为共识,早在1982年胸腺肿瘤研究组提出了GETT分期。Haniuda分类法主要侧重于肿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治疗方法

  一、手术切除

  手术切除是胸腺瘤首选治疗方法,特别是I、II、大部分III期肿瘤,手术死亡率0.7%-4.9%,平均2.5%。

  胸腺瘤手术切除率较高,Kondo等报道1098例胸腺瘤I、II、III、IV期切除率分别为100%、100%、85%、42%。而完整切除与预后密切相关,Regnard等报道307例完整切除胸腺瘤10年生存率分别为80%、78%、75%、42%,15年生存率分别为78%、73%、30%、8%,相对于其他类型恶性肿瘤效果好。

  相比于完整切除,III期和IV期胸腺瘤完整切除、次全切除及未手术者5年生存率下降至93%、64%、36%。Maggi等报道侵袭性胸腺瘤完整切除和次全切除5年及10年生存率分别为80%、59%和73%、44%。

  微创手术。VATS(videoassistedthoracicsurgery)胸腺瘤切除术适用于胸腺瘤偏向于一侧患者,目前已广泛开展。微创手术突出优势为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疼痛轻,术后恢复快,基本达到开胸手术效果,缺点是完成直径大或III、IV期肿瘤难度高。

  双侧胸腔VATS手术有助于同期切除对侧胸腺及脂肪组织。除了双侧胸腔入路手术,也有颈部-剑突下-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术,过程复杂,但完整切除率得到了提高。

  达芬奇外科机器人操作系统向外科医师提供高清放大三维图像,属微创手术范畴。董国华等报道31例平均手术时间62min,术中平均出血54ml,术后住院5-19天,均顺利出院,临床效果确切?该术式缺点是机器人操作系统价格昂贵,学习周期长,难以普及。

  胸骨正中切口人路胸腺瘤切除+纵隔脂肪扩大清扫术,主流学者认为该术式是胸腺瘤的标准术式,尤其针对于III、1V期肿瘤或伴MG等副瘤综合征患者。该术式术野暴露好,手术范围大,有利于切除受累器官,如心包切除、气管切除、血管置换,同时完全清扫纵隔内异位胸腺。

  Arvind等[2°报道行上腔静脉或头臂静脉修补或置换术术后易并发机械通气、移植血栓、肾功能衰竭,但随访18-24个月所有患者均存活。

  肿瘤复发的外科治疗。胸腺瘤无论分期完整切除后均有复发可能,I、II、III、IV期分别为0.9%、4.1%、28.4%、34.3%。发现I期肿瘤复发平均约10年,II、III、IV期平均为3年,总体平均约5年。

  Yano等报道术后复发时间为11.6-109.6个月,平均36.4个月。其中81%为局部复发,位于纵隔区,9%出现胸膜、肺、肝脏、骨等远处转移,11%两者兼有。50%-67%复发患者仍有手术机会,特别是局部复发患者,首选再次手术切除,根据个体情况制订手术方式,完整切除率45%-71%,平均62%。

  再次手术完整切除后预后较理想,5年生存率与未复发患者相近,10年生存率达53%-72%,较未完整切除者明显延长(90.9%对44.7%)。

  二、放疗和化疗

  既往大多数学者认为胸腺瘤对放疗敏感,可以使患者获益。近来则认为胸腺瘤完整切除术后辅助放疗不能降低复发率,不改善无疾病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I期胸腺瘤不需放疗已为大家共识。

  一项592例Meta分析认为术后放疗对完整切除的II期肿瘤无治疗获益,Utsumi等报道324例亦不推荐I、II期胸腺瘤术后放疗。但Mornex等报道II期胸腺瘤术后放疗使复发率由30%降至5%。

  美国国家癌症网指南推荐II期及以上患者术后放疗,对于完全切除患者剂量推荐50-60Gy。不完全切除患者术后放疗属必须辅助治疗,可以延长生存期已得到临床验证,受到广泛认可,美国国家癌症网指南推荐有该类人群放疗剂量应大于60Gy,采用三维适形放疗或调强放疗。对于III、IVa期胸腺瘤实施术前放疗可以使肿瘤缩小,从而获得手术机会。

  术前诱导化疗可以提高手术切除率,相关报道术前使用ADOC方案(阿霉素+顺鉑+长春新碱+环磷酰胺)诱导化疗有效率62%-100%,完全切除率43%-69%,病理完全缓解率8%-31%。

  Kim等报道使用CAP(环磷酰胺+阿霉素+顺铂)+强的松方案有效率77%,完全切除率76%,病理缓解率38%,中位生存时间超过5年。对于HI、IV期及进展期胸腺瘤,目前采用以铂类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效果较佳,常用的方案有CAP、EP(依托泊苷+顺鉑)等。

  有报道CAP方案化疗有效率50%,中位生存时间11.8个月;使用EP方案化疗有效率56%,中位生存时间4.3年;使用AD0C方案有效率90%,中位生存时间15个月;使用PC(紫杉醇+卡铂)方案化疗有效率35%。胸腺瘤对化疗相对敏感,各家报道差异较大,大规模前瞻性随机临床试验不多,亟待发现最佳化疗方案。

  三、信号通路与靶向治疗

  胸腺瘤上皮肿瘤的信号通路及靶向药物研究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相关基因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EGFR)、Kit、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Kras、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HER-2)等,虽然积极探索,但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EGFR(HER1,ErbB1)基因位于人第7号染色体(7p11.2),是酪氨酸激酶受体(receptortyrosinekinases,RTKs)的一类,广泛分布于各组织脏器。EGFR基因活化表达可以促进细胞增殖,影响细胞的运动、黏附,与肿瘤密切相关。

  一项227例胸腺瘤与41例胸腺癌相关研究表明胸腺瘤EGFR免疫组化阳性率平均70%,胸腺癌为53%。Girard、Su?zuki、Ionescu等进一步研究发现EGFR表达或扩增强弱与肿瘤级别相关,可以通过此途径确认肿瘤分化程度。

  很少有报道大宗病例发现胸腺瘤EGFR突变,在一项158例胸腺瘤中仅发现3例突变,且与基因高表达无关。一项26例胸腺瘤患者使用EGFR抑制剂吉非替尼治疗临床试验后部分缓解1人,稳定15人,无完全缓解者。

  Kit是一种具备TK活性的跨膜生长因子,在胃肠间质瘤呈高表达,经Kit抑制剂伊马替尼及苏尼替尼治疗有效。一项研究发现291例胸腺瘤Kit免疫组化阳性率平均2%,97例胸腺癌阳性率高达79%,两者间差异明显。有关Kit突变率研究结果令人沮丧,70例胸腺瘤显示突变率仅7%。一项研究显示使用伊马替尼治疗B3型胸腺瘤7例,稳定2例,进展5例。

  综上所述,胸腺瘤患者通过积极合理的综合治疗还是能取得不错的治疗效果。在今后的基础与临床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关注:

  (1)对不能手术治疗的患者实施术前诱导放化疗再手术。

  (2)不断改良并推广微创手术切除肿瘤并清扫纵隔区脂肪组织。

  (3)探讨胸腺瘤产生副瘤综合征的分子机制。

  (4)寻求各期肿瘤最为合理的治疗模式。

  (5)从基因层面阐明胸腺瘤的发生机制,明确信号通路并研制出相应的靶向治疗药物。

  如果您有任何健康方面的疑问请添加微信公众号:健客健康咨询,健客健康咨询为各位朋友提供全面专业的疾病咨询和健康资讯,健客健康咨询真诚为您服务。健客宗旨:让每一个人更健康。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