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哮喘如何应对
摘要:中医所讲的哮喘大致等同于现代西医所说支气管哮喘,咳嗽变异性哮喘,喘息性支管炎,过敏性咳嗽。发病机制是外邪诱发,触动体内痰邪,两者相互搏结,阻塞气道,气机升降不利而发为哮喘。
中医讲哮必兼喘。中医所讲的哮喘大致等同于现代西医所说支气管哮喘,咳嗽变异性哮喘,喘息性支管炎,过敏性咳嗽。发病机制是外邪诱发,触动体内痰邪,两者相互搏结,阻塞气道,气机升降不利而发为哮喘。
小儿哮喘原因的中医解读
小儿哮喘内因是主要因素,中医认为有痰邪内伏于体内,且与孩子的先天体质有一定关系,外因则是指各种外邪(风、寒、热等)引动而言。
伏痰的产生,与肺脾肾三脏功能不足有关,津液不能正常运化利用,而变成了“痰邪”潜伏体内。
肺虚则肺气的防护功能下降,被外邪所侵,阻滞肺部经络,气机不利,本来正常的津液聚积成痰;
脾虚运化功能下降,生湿酿痰,侵犯肺部,阻滞气道;
肾虚不能蒸化体内的水液,不能被充分利用的水液也变成了致病的因素。
这时再加上外因是诱发,比如西医常说的“过敏原”如感冒、受冷(空调的过度使用)、饮食内伤(生冷食物、荤腥肉类、奶制品、煎炸食物)、疲劳、熬夜、情绪的波动等。此外花粉、灰尘、油漆等,也可诱发本病。
缓解期按患儿体质情况,辨证一般可分为肺虚、脾虚和肾虚三类,但也可呈肺牌两虚、脾肾两虚或肺肾两虚。肺虚者常表现为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多汗,易反复感冒;脾虚者常见面色淡黄,食欲不振或者易饥能食,食不知饱,大便不成形,肌肉松软,四肢无力,舌淡,地图舌,或苔白厚;肾虚者可见畏寒肢冷,疲倦少力,动则气短,面色少华,尿频、遗尿,胆小却懦,生长迟缓舌淡。
调理小儿哮喘,必须辨明寒热虚实,儿童哮喘寒性哮喘最为多见,且多有肺脾气虚,病程久病情重的孩子也多有肾虚,这种肺脾肾气的不足状态,西医常称作小儿过敏体质。
哮喘是一个反复发作的病证,因此必需抓紧缓解期扶正固本的治疗,以达到减少发作次数,减轻发作程度,甚至不发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