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这些误区不避开,小儿哮喘难治好
摘要:家长误区:感冒是上呼吸道感染的俗称。有流涕、打喷嚏、咳嗽等症状,与支气管哮喘的前驱症状类似,因此,有70%的家长把哮喘当成感冒。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称,全球约有3亿以上的人群患有
哮喘,并且此慢性疾病在儿童中最为常见。哮喘发病率高,一旦发作治疗不及时,会给患者,尤其是儿童患者身心造成巨大伤害。但是,许多患儿家长由于对哮喘这一疾病缺乏认识,对于哮喘的治疗存在许多误区,这些误区严重影响这哮喘患儿的治疗和恢复。
临床中较为常见的家长误区主要有以下五种:
混淆“哮喘”和“感冒”
家长误区:感冒是上呼吸道感染的俗称。有流涕、
打喷嚏、
咳嗽等症状,与
支气管哮喘的前驱症状类似,因此,有70%的家长把哮喘当成感冒。
专家意见:哮喘与感冒是有明显差异的。哮喘主要与过敏体质、上呼吸道感染和空气污染等有关;感冒只是引起哮喘的外界诱因之一。感冒引发的咳嗽是慢慢出现的,持续时间没有那么长,往往伴有发热;哮喘咳嗽时间比较长、反复发作,早晚咳嗽,而且是比较剧烈的阵发性咳嗽,来去比较快。此外,哮喘还伴有喘息、哮鸣、呼吸困难等症状,肺部可以听见喘鸣音。
专家提醒:一旦孩子出现类似感冒症状,同时伴有喘息、嘴唇发紫、憋气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带孩子去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切勿当成感冒自行治疗。
家长误区:治疗哮喘最好别用激素,否则容易产生副作用,比如:发胖、影响生长发育等。
专家意见:目前治疗哮喘一般采用止喘、抗炎、抗过敏,提高机体免疫力的药物。而糖皮质激素类药是控制气道慢性炎症最重要的药物。尤其在哮喘的缓解期,更需坚持使用此类药物。国际哮喘界一致公认:皮质激素吸入疗法是目前控制慢性哮喘反复发作的最有效药物,应大力推广。且经过20多年严格临床研究,激素使用完全不影响孩子最后的身高。至于一些局部的副作用,比如:口腔念珠菌感染、声音嘶哑等,只要使用合理,吸药后立即漱口或使用喷雾器吸入,也可完全避免。
专家提醒:家长切勿盲目听信传言,孩子病情稍有好转,就自作主张随意减量或停止使用激素,不但会导致病情反复发作,还会加重病情。
哮喘患儿不能吃海鲜
家长误区:不寻找过敏原,只是一味地不让孩子吃鱼虾,非但起不到预防哮喘复发的作用,反而会使孩子营养不良,导致体质下降,更易患病。
专家意见:对有过敏体质的哮喘儿童来说,首先应到医院积极查找引发孩子哮喘发作的过敏原,比如:食物、动物皮毛、药物等。
专家提醒:一旦明确患儿对某些食物或物品过敏,就要积极避免再次接触,以免加重过敏状态。而对于某些难以避免接触的过敏原,比如:尘螨等,则可接受系统性脱敏治疗,让孩子们不再“怕”它们。
哮喘患儿不“喘”即可停药
家长误区:很多家长在孩子哮喘发作时特别紧张,积极就医。而一旦病情控制进入哮喘缓解期后,就会放松警惕,甚至认为只要“不喘”就是好了,就不必再吃药了。
专家意见:有的家庭嫌麻烦怕耽误时间,有的家长怕花钱,有的家长存在侥幸心理。结果,气道的慢性炎症得不到有效控制,稍有风吹草动,又会诱发哮喘。
专家提醒:在接受治疗一段时间后,即使孩子病情稳定,家长也要带孩子上医院随访。此时,医生会根据病情,重新评估并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