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脾气虚型
症状:脸色偏黄,容易肚子胀,大便有时干有时稀烂,肌肉松软。
推荐:黄芪炖乳鸽。黄芪、乳鸽、生姜一起炖60分钟,3天服用一次。
脾肾亏虚型
症状:脸色苍白,没有光泽;活动后易气喘,容易累;不喜欢运动,手脚不暖。
推荐:参蛤炖瘦肉。蛤蚧、生晒参、瘦肉、生姜,隔水炖50分钟。蛤蚧选用一公一母一对,小儿减半,每周2-3次。
单纯肾虚型
症状:活动后气喘、汗多。
推荐:虫草炖鸭肉或瘦肉。虫草切碎,与鸭肉或瘦肉一起炖60分钟,3天服用一次。
常见治疗哮喘偏方靠谱吗?
偏方1:多补钙
【真相】补钙有助于增强体质,但不能治疗哮喘。
偏方2:多喝水
【真相】秋天干燥的季节,多喝水有助于湿化气道,减少哮喘发作。
偏方3:空气净化器
【真相】临床上,并不要求患儿家庭使用空气净化器,可根据情况自主选择。主要是要强调通风,减少去人多的地方,避免交叉感染;多晒寝具去尘螨。
【真相】并不适合所有小朋友。中医讲究辨证治疗,这个方子适合
痰多、热哮等情况使用,其他情况并不适合。
偏方5:蚯蚓桑白皮
【真相】蚯蚓又称为“地龙”,有清肺定喘的功效;桑白皮有泻肺平喘止咳的作用。同样需要辨证,这个方子同样更适合用于缓解热喘。
冬季是呼吸道疾病的易发期,在后台和群里收到很多妈妈问关于
咳嗽的问题。孩子咳的揪心,家长急着给孩子止咳,这种心情我能理解。
但是有些家长会利用自己的“常识”给宝宝吃咳嗽药,孰不知这些“常识”治疗有可能是错误的,可能会因此延误宝宝就医的最佳时机,甚至会让宝宝病症加重。
下面我们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咳嗽宝宝常见的误区,希望大家能避开这些坑。
误区一:不止咳,会咳成肺炎!
咳嗽不一定是疾病本身,也可能是一种伴随症状。导致宝宝咳嗽的诱因很多,如螨尘、空气太过干燥、温度或高或低、喉炎等都可能会引起宝宝咳嗽。
而肺炎主要是由于病毒或细菌引起的肺部感染。所以咳嗽是不会咳成肺炎的,但肺炎会引起咳嗽。
误区二:一咳嗽就用药
很多家长一见宝宝咳嗽,就立即去药房买止咳药,以求尽快治疗,根本就没搞清楚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咳嗽。
而市面上治疗咳嗽的药,以
中成药为例,功效说明大多是“清热化痰,止咳平喘”。
如果宝宝只是过敏性咳嗽,既不是病毒感染,也不是风寒咳嗽,那盲目用药岂不是背道而驰?!
要知道咳嗽不仅是疾病的一种症状,也是一种保护性的反射动作。不是说咳嗽只有吃药才能治愈!
误区三:输液和用抗生素能更快治咳嗽
很多人一咳嗽就用抗生素。其实,抗生素针对的是细菌感染,而多数感冒引起的咳嗽往往是病毒感染引起,盲目服用抗生素不仅不能治病,反而会促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当真正发生细菌感染时,
药物就有可能失去疗效。
还有些家长是一看吃药不行了就输液,结果宝宝这边输着液,那边咳嗽反而还加重了,有的甚至越用药咳嗽越厉害,那就不得不思考一下治疗思路对不对了,而不是使用更加高级的抗生素。
误区四:中药比西药好
很多家长一看宝宝吃了西药不见好转,就想着吃中药调理。但是,中药是不能滥用的。
在中医的治疗理念中,特别讲究因人而异进行辨证论治。中医将咳嗽分为寒咳和热咳,用药也有温、凉、寒、热之分。
如果本身对中药或病因病机不了解,用药出现偏差,那治疗的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
误区五:认为祛痰药也能止咳
有痰咳嗽的宝宝在盲目服用了快速止咳药后,可能会暂时缓解一下咳嗽,但痰液仍旧会留在呼吸道内,而且还无法及时排出。
所以当宝宝咳嗽时应当先弄明白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咳嗽,然后对症治疗效果才能好。
对于痰多且咳嗽剧烈者,应在注重抗感染的基础上使用止咳药,同时还必须服用祛痰药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