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生病,最操心的是父母,儿童哮喘作为一种多发病让很多家长心力交瘁。而且儿童哮喘容易诱发很多疾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儿童哮喘如何区别对待。
1、毛细支气管炎:常由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等引起,近有报告肺炎支原体、少数b型流感杆菌也可致病。
2、喉软骨软化病:又称先天性喉喘鸣,是因喉部软骨发育差,支撑作用弱,在吸气时喉部组织陷入声门而致喉头狭窄,产生吸气性呼吸困难和吸气性喉鸣。该病多在生后7-4天逐渐出现吸气性喉喘鸣表现,初期常于哭闹或呼吸增强时阵性发生,当俯卧位或被抱起时喘鸣有时可消失,严重者或在呼吸道感染后可持续性存在。平时小孩一般情况好,无感染中毒症状,X线胸片正常,随年龄增大喉喘鸣逐渐减轻或消失。
3、气管、支气管异物: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易于见到,异物吸入堵塞气道可引起喘息,容易与哮喘混淆。
4、气管支气管软化症:为婴幼儿和儿童顽固性咳嗽的病因之一。由于该病患儿的气管支气管缺乏应有的软骨硬度和支撑力,呼气时管腔塌陷,造成通气不畅而产生高调、单音性喘鸣,并可持续存在。特点为生后不久即出现反复或持续喘息,咳嗽,在激动或运动时症状明显,常因呼吸道感染而加重,对β2受体激动剂无明显效果,易误诊为婴幼儿哮喘。目前确诊气管支气管软化症的金标准依赖于纤维支气管镜的特殊检查。
5、其他:尚有临床较少见的下述疾病如声带功能异常,环状血管压迫,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变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气道周围肿瘤或肿块压迫等疾病需与哮喘鉴别。
6、胃食道返流:可表现为慢性咳嗽或反复喘息,可选择腹部B超、胃镜,近年来用食道24小时PH值监测以助鉴别诊断。
7、支气管淋巴结结核:可因肿大淋巴结压迫支气管,或因结核病变腐蚀支气管壁穿孔产生阻塞,出现阵发性咳嗽伴喘息,有误诊为哮喘的报道。鉴别诊断时应注意慢性咳嗽伴结核中毒表现,仔细询问结核病接触史,卡介苗接种史,可作PPD、胸部X片,必要时胸部CT,痰或胃液找结核菌等检查,均有助于诊断,抗结核治疗是最佳方案。
8、心源性哮喘:一般由充血性左心衰引起,多见于老年人,小儿可见于急、慢性肾炎,先天性心脏病左向右分流,二尖瓣狭窄等,常有器质性心脏杂音,因左心衰竭时,肺瘀血、缺氧及支气管痉挛,可引起频咳,呼吸困难,哮鸣音等,应与哮喘鉴别,鉴别点除病史,心脏体检外,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胸部X片、CT等检查有重要价值。
鉴别诊断儿童哮喘,上面就是为大家讲解的,希望家长们有一定的了解,为了更好治疗儿童哮喘,家长们应带孩子去正规医院就医,家长们一定要好好地配合医生做好诊断,才能准确的确诊孩子的病情。
哮喘患者经常反复发病或呈急性发作和持续状态者,宜入院治疗,护理方面应注重如下一些问题:
(1)病室的安排
病室必需空气流通、新鲜,无灰尘、煤气、烟雾、漆气及其他一切刺激性物质。有条件的单位,以单人病室较为妥当,尤其是较严重者或多在晚上发作者,住在大病室中能影响其他病人的睡眠。每一病室中不宜多于二个哮喘病人,因为哮喘的发作常可相互影响。根据哮喘患者的体质宜适当调节室温,尤其寒喘者更不宜住严寒的住室,哮喘患者对温度的变化非常敏感,而大多不耐寒。
被褥需暖和适度,卧床宜有靠背支撑,以便不能平卧时应用。枕头需有2~3个,枕头内不宜填塞羽毛或陈旧的花絮,以避免吸入该种物质而引起发作。病室内避免布置花草,如夜来香、玫瑰花等,虽然不一定由该种植物的花粉不起过敏,但可因其香气而激起发作。
(2)饮食方面
急性发作时,宜以流质食物为佳。调味宜清淡,避免冷食冷饮。饮食宜多餐少食,不可过饱,很多发作因过饱引起。急性发作,尤其是哮喘持续状态者,水分蒸发甚多,应当考虑水分的补充。发作期内,尽量避免鱼腥海味;一般患者自己知道对某些食物过敏,因此应征求病人家属的意见,并随时注重食物与哮喘发作的关系。但一般说来,因食而引起哮喘者,尤其是对成年人并不多见。
(3)药物及氧气
哮喘发作虽然往往忽然发生,但很多有先兆症状,及时控制先兆症状,可以避免哮喘的剧烈发作。因此,用药必需及时。有时护士比较繁忙,亦应注重及时给药,在可能范围内,可以置氧气筒或配有各种必要药物的超声雾化器于病人床旁,有经验的患者可及时吸入应用,一般亦宜将哮喘喷雾器,如舒喘灵气雾剂置于身边,适宜于有先兆症或轻度发作者及时喷吸。发作较重者,应告知不宜大量或多次喷吸,这样不但无明显效果且影响心脏的功能。氧气筒上宜写明“禁止吸烟”等字样。肺气肿较严重者,可因持久吸入氧气而促成二氧化碳麻醉性综合征。
因此,时常注重病人的呼吸极为重要。肾上腺素,即使是β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等药物,也可以加速心跳,应用时应注重心率及心律等。严重发作时,如应用水剂肾上腺素,有引起休克的危险。缺氧严重可引起烦躁,此时不宜应用镇静剂,如应用镇静剂可引起排痰不畅而导致死亡。
(4)精心护理
很多患者因哮喘经久发作,非但心情不好,还可对疾病产生惧怕心理,从而表现出各种各样的消极情绪。医务人员对待病人要亲切,了解病人的痛苦,使病人情绪镇静,不急不躁,可经常与患者漫谈家常,了解患者的思想活动、家庭、婚姻、经济、同事及家属间的相处情况等。此外,还应解除其对肺气肿及心脏病的错误熟悉及顾虑,增加患者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