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感染
病毒感染是诱发哮喘的最重要因素,大多在冬末春初和晚秋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成人以流感病毒与副流感病毒较多见;小儿以鼻病毒、副流感病毒及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为常见。
本次主要在此介绍RSV感染与哮喘的关系。
RSV的微生物学特征
RSV于1956年首次从呼吸道感染患儿的体内分离得到,属副黏病毒科、肺炎病毒属。病毒呈球形或丝状颗粒,直径约150-300nm,能在多种培养基中生长,生成的合胞体不耐热,但对冻融敏感。病毒基因组为由15222个核苷酸组成的非节段性、单股负链RNA。
流行病学
RSV感染遍布全球各地,每年均可发生,局部可暴发流行。几乎所有的儿童在2岁之前均经历过至少1次的RSV感染,是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原因。全球每年因RSV感染死亡的儿童约有50万,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其发病率相似,但死亡率较高。RSV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和地域性,亚热带地区多在秋冬季流行,热带地区流行季节为夏季。
RSV感染患者为主要的传染源,病毒经呼吸道飞沫传播。该病毒感染所引发的临床表现差异较大,轻者仅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重者可表现为毛细支气管炎或者肺炎。
RSV感染好发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其中2-6月龄婴儿未发病高峰年龄,感染的危险因素有:
①母亲受教育程度较低;
②日托儿童;
③有学龄期同胞;
④母乳喂养缺乏;
⑤2个以上的家庭成员同居于一个卧室;
⑥多胎;
⑦被动吸烟;
⑧出生时距离RSV感染季节少于6个月。
发病机制及与哮喘的关系
正常情况下,RSV感染仅限于气道粘膜,偶尔能持续感染肺泡巨噬细胞并复制,临床表现不仅与病毒对气道上皮的直接细胞毒作用有关,还与宿主复杂的炎症-免疫反应相关。RSV感染可促使上皮细胞释放大量的炎性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募集中性粒细胞(NC)、嗜酸性粒细胞(EOS)、淋巴细胞(LC)等炎症细胞到达炎症部位并使之活化,释放炎症介质,引发炎症反应。RSV感染还促使上皮细胞表达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水平升高,表明其可能在RSV引起的喘息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此外,若RSV感染时外周血中检出EOS,则7岁前发生哮喘的比率明显升高,表明EOS及其释放的介质参与RSV感染的炎症反应,可能导致气道阻塞和气道高反应性(AHR),并有可能导致喘息和哮喘的发生。多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显示,RSV感染能导致反复喘息和哮喘;RSV-下呼吸道感染(LRTI)至少在病后10年内与AHR及哮喘之间有密切的联系。2007年新发表的循证医学分析也证实,生命早期的RSV下呼吸道感染与其后长期的反复喘息和哮喘的危险性增加相关,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相关性进行性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