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咳嗽
咳嗽是呼吸疲乏疾病非常普遍的症状。在患有感冒、支气管炎、肺炎,甚至肺结核、肺癌,均有咳嗽。咳嗽也是哮喘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很多病人在病初,只表现有长期咳嗽。一般呼吸道感染,咳嗽在2周~3周左右消失。但若咳嗽持续1个月~2个月后不消失,以干咳为主,并常在夜间、晨起及运动后显著,医生检查其肺功能正常,胸片正常,耳鼻咽喉科等检查也未见异常,用很多抗生素无效,就很可能诊断为不典型哮喘表现。经用支气管扩张药、抗组织胺类药物,或皮质激素治疗后症状好转,也对诊断有一定帮助。这种长期咳嗽,如果能除外气道异物或肺结核等其他疾病,可以诊断为过敏性或咳嗽变异性哮喘。
二、气短
气短指病人感觉呼吸困难。由于支气管平滑肌收缩,使病人有气短感觉。病情轻者,只在运动时或进行较大体力活动时,感觉到气量不够,平时只觉胸闷。病情比较严重者,病症就明显得多,在安静时,也会感到呼吸困难。周围的人常可听到病人呼吸时发出的喘鸣声。病情更严重时,有持续喘憋发生,呼吸急促,不能平卧,只有坐着呼吸,才能稍感通畅。
三、夜间哮喘
很多哮喘病人常有半夜及黎明时憋醒的经历,有时常需用平喘药才能进一步入睡。在半夜,尤其是清晨4时~5时时,气流阻塞最严重,使病人感到呼吸困难,对刺激因素更敏感。重者被行之有效采取坐位,两手前撑,两肩耸起,遍身冷汗,唇指发绀,彻底难眠,痛苦异常。除了会引起睡眠不足外,也会影响学习或工作。
四、其他症状
哮喘病人因吸入一些致敏原,如屋尘螨、动物的毛发等,而引起气管过敏反应。病人往往有鼻过敏(如鼻痒)、眼发痒、皮肢过敏的症状。
如何防治哮喘
所以我们应该做好哮喘的控制,才能有效预防病情的不稳定或恶化,减少急性发作而住院,延缓肺功能进一步的下降,提高生活质量。
而哮喘有效的控制不仅是规范化的诊断及治疗,日常规范地使用维持和缓解药物,还需合理制定和调整个体化管理方案,积极科学做好日常生活护理及预防措施。
日常护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一般护理: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尽量减少刺激性气味的接触,注意保持适宜的室内温度及做好保暖措施。急性发作时应卧床休息,呼吸困难者可适当吸氧,鼓励家庭氧疗,咳嗽时鼓励排痰,或使用祛痰药物。
2
用药护理:
哮喘的有效控制离不开规范化治疗,按医嘱正确、规范、科学使用哮喘控制药物和缓解药物。日常使用治疗哮喘的各种药物时,需注意遵医嘱用药,包括长期治疗方案及短期治疗方案的调整、药物剂量、用药顺序、正确的给药方式、发作时使用药物、出现的副作用及相关对症处理等。
3
营养护理:
哮喘患者应清淡饮食,避免辛辣刺激、生冷、过咸、过甜、易过敏食物等,注意哮喘发作时不应进食,适当补充营养素、注意营养均衡、多吃果蔬、多饮水等可有效缓解哮喘。
4
心理护理:
目前,有一些研究者认为哮喘的发生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部分人因病程迁延或病情反复出现心理障碍,若能给予心理护理干预,能有效缓解和消除不良情绪,提供患者治疗配合度。甚至对于过度焦虑、紧张、烦躁、恐惧、抑郁者,可以遵医嘱予以一定的镇静剂。
预防措施包括以下几部分:
1、确定并减少危险因素的接触:
应尽可能避免或减少接触危险因素以预防哮喘发病和症状加重。许多危险因素可引起哮喘急性加重,包括变应原(动物毛屑、花粉、香水、汽油、羽毛、尘螨)、病毒感染、污染物、烟草烟雾、药物等。减少对危险因素的接触,可改善哮喘控制并减少治疗药物需求量。早期确定职业性致敏因素,并防止进一步接触,是职业性哮喘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2、充分休息,适当运动:
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户外运动选择合适的季节,尽量避免花粉和真菌播散最高的季节在户外运动,避免剧烈运动,适当的运动才能提高自身免疫力及抵抗力。
3、合理饮食:
多食植物性大豆蛋白(豆类及豆制品等),可适当食用调整免疫功能的食物(菌类),避免食入易诱发哮喘发作的食物(海鲜、蛋、鱼等)。
4、放松心情,避免精神紧张。
5、注意增强免疫力,预防感染。
6、随身携带解痉平喘药物:
控制哮喘急性发作,学会正确使用方法,减少发作的风险,哮喘平喘时应及时处理,并保持良好的心态。
7、自我监测病情变化:
包括定期复查一些相关项目及问卷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