敷贴法又称外敷法,是将药物研为细末,并与各种不同的液体调制成糊状制剂,敷贴于一定的穴位或患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此法历史悠久,远在春秋战国时期,敷贴法就已经出现。如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医学文献《五十二病方》中就载有用地胆等药外敷“牡痔”;《内经》也有用”白酒和桂,以涂风中血脉”的记载。晋、唐以后,随着针灸学的迅速发展,一些医家把外敷法和经络孔穴的特殊功能结合起来应用,创造了穴位敷药法,大大提高了临床疗效。本文简单介绍几种常见疾病的外敷法。
感冒
椒香祛风膏(《中医外治集要》)
方法:胡椒15g,丁香9g,葱白适量。前二味研末,入葱白混捣如膏状,取适量敷于大椎穴,胶布固定;另取药膏涂于双劳宫穴,合掌放于两大腿内侧,夹定,屈膝侧卧,盖被取汗,早晚各1次,每次45~60分钟,连用2~3日或病愈为止。
功能:发散风寒。主治风寒感冒。
支气管哮喘
桑杏石芩膏(经验方)
方法:桑皮10g,杏仁10g,生石膏30g,黄芩10g。共为细末、过筛,用凉开水调和制成直径为2、5厘米的药饼8个,分贴于华盖、膻中、膈俞、肺俞穴,包扎固定,每次贴4~5小时,每日1次,连贴10日为1疗程。
功能:宣肺清热。主治热哮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