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皮肤频道 > 皮肤疾病 > 其他 > 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2018-08-11 来源: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关于AD的预防,最新研究表明:(1)新生儿早期全身润肤剂的外用可降低易感婴儿的患病率;(2)低水平的维生素D3与AD发生率高相关,适当补充可改善症状,水平过高会增加疾病风险。

近年来,特应性皮炎(AD)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病学数据不断更新。非洲、东亚地区、西欧及部分北欧地区AD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我国最新12个大城市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7岁儿童AD的患病率为12.94%。

AD是皮肤屏障功能缺陷与异常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发病机制大致可归纳为:微生物、致敏原经屏障功能有损的皮肤侵入机体,刺激角质形成细胞活化并释放趋化因子吸引T淋巴细胞,释放白介素(IL)1家族的细胞因子调节固有免疫反应,释放IL-25、IL-33和TSLP等细胞因子诱导Th2为主的炎症反应并活化朗格汉斯细胞,启动了皮肤异常免疫反应,而皮肤炎症反应本身又进一步加重皮肤屏障功能损害。就皮肤屏障缺陷来说,除中间丝聚合蛋白表达下降这一重要因素以外,表皮屏障的紧密连接破坏也成为研究热点。紧密连接层处于角质形成细胞颗粒层之间,是细胞间的液态密封层。AD患者紧密连接蛋白家族的Claudin1、Claudin13等重要成分表达下降,导致皮肤屏障功能破坏。微生物也是致病的重要环节,AD患者皮肤存在微生态失衡、皮肤菌群多样性降低,致患者皮肤表面金黄色葡萄球菌优势定植,从而诱发加重AD,因此促进皮肤菌群多样性的治疗理念又被重新提起。

AD的诊断仍依赖于临床特征,没有特异的实验室检查及病理特征。现有Hanifin和Rajka等多种不同诊断标准,不论何种标准,瘙痒和湿疹化的皮疹始终是诊断的必要条件。

根据疾病严重程度的不同,AD遵循阶梯式的治疗原则。以外用润肤剂、回避诱因和健康教育为基础,急性发作期外用糖皮质激素仍然是一线治疗,对于缓解期的维持治疗以及特殊部位(薄嫩、皱褶部位),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是一个重要的替代选择。对于外用治疗不能控制的患者,要注意查找诱因,此外,可选择系统使用环孢素及其他免疫抑制剂,或选择性联合光疗、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及生物制剂。最新的研究证据指出:(1)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对AD有益;(2)合理间断使用糖皮质激素对人体风险极小,轻中度糖皮质激素外用于3~12月龄婴儿为期5年的观察不会引起皮肤萎缩;(3)没有任何临床依据表明使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会引起淋巴瘤或非黑色素瘤类的皮肤癌,但为避免可能诱发的皮肤癌,不能同时联合光疗。(4)针对AD发病机制中的不同靶点,开发了小分子化合物及生物制剂作为靶向治疗药物,包括针对皮肤屏障、炎症复合物、瘙痒复合物及特异免疫学靶点四类。其中Dupilumad作为IL-4受体拮抗剂抑制Th2炎症反应相关的IL-4、IL-13介导的炎症反应,有望成为系统抗炎治疗新的突破;(5)利多卡因静脉封闭治疗AD的机制是通过Smad3/TGF-β信号通路上调AD患者及小鼠模型皮损中Treg细胞比例、在体外促进Treg细胞分化,从而达到抑制炎症的作用,为该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于AD的预防,最新研究表明:(1)新生儿早期全身润肤剂的外用可降低易感婴儿的患病率;(2)低水平的维生素D3与AD发生率高相关,适当补充可改善症状,水平过高会增加疾病风险。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