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皮肤频道 > 皮肤知识 > 百科 > 满天飞的「孕妇可用」,标准究竟是从哪来的

满天飞的「孕妇可用」,标准究竟是从哪来的

2018-01-22 来源:普普的实验室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护肤品是没有所谓的「孕妇推荐」和「孕妇不可用」的说法的。我自己查了很多标称孕妇可用的产品,也没有发现她们符合某一个统一的标准。

  关于孕妇可用的护肤品,一直以来都有用户问到,但一直我都说不敢推荐。但是问的人越来越多,这个话题也变成了没法回避了。

  所以我们今天来说说,孕妈妈们选择护肤品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01、孕妇「可以避开」的护肤成分

  无论是「孕妇可用」,还是「孕妇不可用」,都是是比较混乱的标签,我们先说孕妇可以避开的成分吧。

  ▍孕妇使用护肤品有特例么?

  以我的理解,很多孕妈妈在护肤上的考虑有两点:

  即便理论上「应该没问题」的成分,万一出了问题,对宝宝的影响太可怕了。这个风险虽然发生概率很低,但后果严重到无法承受的。

  在这个辣妈越来越多的时代,让孕妈妈们什么都不用就那么「丑」着,很多准妈妈们也是有点不太愿意的...

  所以,我不会强行和你争论xxx没有研究证明会透皮吸收甚至被胎儿吸收,所以不会有问题。

  当然,我也不会和你说孕期洗脸只能用清水,洗头一定要用36.8℃的水才行,一定记得用温度计量!

  ▍至少要能吸收,才「可能」会对宝宝有风险

  护肤品成分想要对胎儿造成影响,一般来说需要做到两方面:

  1.通过皮肤屏障,实现透皮吸收

  2.经过血液循环影响到子宫内的胎儿发育

  所以说,「有可能」有风险也是你可以选择避开的是一些强调吸收或者自己会有渗透效果的成分,在皮肤表面发挥作用的成分基本可以认为是比较安全的。

  我们来说说,以防万一的话,孕妈妈们可以选择避开的成分有哪些。

  ▍A酸衍生物,主要是A醇、A醛、A酯

  A酸衍生物(A醇、A醛、A酯)之所以效果明显,也是因为在吸收后会转化成A酸来起作用,所以相对来说在护肤品成分中应该是风险最大的一类了。

  但他们的效果其实比A酸还是要差不少的,尤其是A酯,需要先转化成A醛,再转化成A酸,再考虑吸收效率,这效果肯定是比A酸差远了。

  总而言之呢,

  如果你是会非常担心的妈妈,那就不要用A酸衍生物这一类就好了,无论是不是真的安全,用个护肤品还要提心吊胆的真心不值得,我们也得以人为本嘛。

  如果又想用又想稳妥,可以优先选择A酯类,比如「棕榈酸维A酯」,其次A醇类。

  ▍化学防晒

  不是所有化学防晒剂,是有几种化学防晒剂的安全性这几年受到了很大的关注。

  是不是会对胎儿有影响,我没有看到有研究出来,但有些成分(比如二苯酮-3、)可能对使用者自身就有影响,那就也排除掉吧。

  孕妈妈的防晒,其实和普通人差不多:

  首先,尽量不要正午时间出门,避开紫外线最高的时候

  第二,太阳伞、墨镜优先考虑

  最后,担心化学防晒剂或者觉得看成分表头疼的话,可以选物理防晒的,二氧化钛/氧化锌安全风险很低而且也不会被吸收。

  ▍水杨酸

  其实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水杨酸会上榜......是因为之前提到了水杨酸渗透性比果酸好可能大家会担心?还是因为亲戚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在FDA的分类里被放在了C类?

  我觉得水杨酸是可以的,至少作为去角质产品一周2-3次的正常使用我觉得没什么问题。孕期长痘的妈妈们没办法用A酸,很多医生也是会把水杨酸作为替代来推荐的(当然,效果肯定是要差一些的)。

  不过,如果你想要用酸又实在担心水杨酸的话,用果酸是更保险的选择,果酸的作用范围只在皮肤表面,肯定不用担心吸收问题了。

  ▍染发剂

  没找到太多这方面的内容,所以借用一下MayoClinic的结论。[2]

  底线:相关研究不足,担心的话就等到宝宝出生了再染吧。

  不要:如果头皮有感染、发炎或者伤口,最好不要染发

  如果要染发的话:

  按标签使用方法,不要超量使用染发剂

  控制染发时间,不要超出产品的建议时间

  在家自己染发的话,记得戴手套,减少和皮肤的接触

  染发后仔细冲洗头皮,尽可能减少可能的残留

  ▍在这个基础上,根据你自己能接受的程度来选吧

  之前被问到的主要是上面这几类:A酸衍生物、化学防晒剂、酸(尤其水杨酸)和染发剂,除此之外我也暂时没有想到孕妇可能有特殊影响的成分了。

  以前说过的很多关于刺激性成分,既然适用于每个人,自然也适用于孕妈妈,所以像香精香料、部分防腐剂等等就不再单独介绍了。

  02、「孕妇可用」的不一定没问题

  说完了不可用,下面说可用。

  如果说「不可用」和「可以避开」的成分多少还有一点理论依据,那很多「孕妇可用」真的有点想当然。

  ▍「孕妇可用」是没有标准的

  严格来说,护肤品是没有所谓的「孕妇推荐」和「孕妇不可用」的说法的。我自己查了很多标称孕妇可用的产品,也没有发现她们符合某一个统一的标准。

  避开风险成分/无香精无防腐的是「孕妇可用」?

  并不是。

  比如说,在孕妈妈圈子里很多人都在推荐的娇韵诗(Clarins),有的产品中还有A醇成分。

  按着上面提到的成分风险,A醇类可能是护肤品中对胎儿「最可能」造成风险的成分,但其实也是有在使用的,这算是为A醇正名了么?

  工艺先进,质量管理好的是「孕妇可用」?

  也不是啊。

  网上流传的很多品牌都是规模不大的小众品牌。作为曾经在快消行业技术部打过杂的我,很难相信这些小企业会在质量管理上比雅诗兰黛、欧莱雅、宝洁、资生堂这样的大集团做得更好。

  大集团当然也是出过事儿的,比如今年资生堂就连续召回。

  但整体来说,质量管理也是一个花钱耗时费心劳力的活儿,并不是很多人想象的出厂前在实验室检测一下微生物有没有超标就可以了,大集团在这种事儿上肯定做的更好,也有资源做得更好。

  ▍「孕妇可用」的几个常见卖点

  当然,这三个卖点是我自己观察的,估计会被很多人骂,不过还是说一下,我们探讨探讨呗~

  国外产的,日本、澳洲、美国的最好

  国内有备案、正规引进的很少,主力是微商、代购、海淘等非官方渠道

  强调成分「天然」,宣传「天然的」就是温和的、对人体没有风险的

  第一点我没什么可解释的,很多人对国产的不信任原因很复杂,不是几句话就能说清的,我们就不展开了。

  第二点我是有点奇怪的,现在进入中国的国外品牌其实也是越来越全了,但大家的关注点永远会集中在一些还没进入国内的小众品牌上。

  第三点展开说一下。

  ▍「天然的、有机的」就更安全吗?

  理所当然的,不一定。

  美国皮肤学会(AAD)是专门提醒过这个问题的。[3]很多天然来源的护肤品并没有经过研究,不仅有效性无法保证,成分是否安全可能都无法保证。

  而且很具体的提到了有的可能会影响湿疹的康复,甚至皮肤感染。

  当然,这个有可能是个例,但是想用这样的例子提醒大家:天然的不一定更安全,合成的不一定不好,不要被厂家牵着走。

  03、如果我媳妇怀孕了,

  我给她什么建议?

  这是个好大的「如果」啊,作为单身狗,感到一点点忧伤...就当大胆假设吧,仅供参考...

  写完发现,其实我自己还是挺保守的。

  ▍不会做的/用的

  不会让她染发。

  治痘这事儿可以等,祛痘类的外涂或口服药物也不会用了。

  没有特殊需要的话,功效类护肤品就不用了,10个月而已,好好打伞吧。

  ▍护肤/护发会做的

  清洁、保湿、防晒(打伞)是肯定会做的。

  功效类的产品一定要用的话,

  烟酰胺这样的经典成分我觉得没什么问题;

  A醇低频率没问题,天天用的话我会考虑一下,看具体产品和浓度吧;

  有痘痘的话可以用水杨酸点涂;

  只是去角质的话用果酸足够了。

  ▍护肤品怎么选

  成分相对简单不复杂,xxx提取物少、不含精油/花水/纯露、功能比较单纯、可能的话没有香精香料最好(但是这个不强求吧,毕竟用的舒服也是很重要的)

  另外,

  大集团和小品牌之间,我倾向大集团;

  单一功能和多合一之间,我选单一功能;

  保湿防晒和美白去皱之间,我选保湿防晒。

  ▍最后总个结

  用药期间怀孕,或者怀孕期间用药,都先咨询医生;

  护肤博主和美容达人不是医生,不能看病,不能做诊断;

  A醇、A醛、A酯、染发剂、化学防晒剂、水杨酸,非常担心的妈妈们可以避开,不是它们肯定有害,只是保险起见;

  不要迷信「孕妇可用」,这是一个按厂商自己产品特点来自定义的内容;

  不要迷信「天然的」,天然的不一定是安全的,更不一定是有效的。

  写了这么长居然5条就总结完了...下次我还是不要这么啰嗦了...

  04、扩展阅读:孕妇用药物的分类

  很多国家都会对药品进行分级或者标注,来指导孕妇是否可用以及相应的风险。其中大家最熟悉的应该是美国FDA的五级分类法:A、B、C、D、X。

  这个分类法虽然已经被更新&停用,评审标签的新旧更替已经在进行中,但这里我觉得还是有很大借鉴意义的,所以还是先介绍一下。

  尤其皮肤科常用的药物,如阿达帕林、维甲酸等,都存在对胎儿产生风险的可能,而护肤品中的A醇又是A酸的低效衍生物,所以从药品开始,会比较方便理解。

  ▍要多咨询医生!

  放后面怕你们看不到了。虽然很多国家都会用相对简便的方法来做这方面的分级(比如美国的这种五级分类),很多时候好像我们自己也能判断了,但大家仍然要优先咨询医生。

  简化的分类法虽然有优点,但简化的代价就是处理可能过于简单粗暴,很多时候反倒更需要医生针对性的意见来判断是不是真的适合你。

  所以,该问医生的时候还是要去问医生,不要怕麻烦!

  在备孕/孕期:用药前一定咨询好医生

  没在备孕:用药的时候一定要详细了解好停药多久可以开始备孕,用药期间确实需要避孕的话,务必做好避孕工作

  本应避孕的结果意外怀孕:及时联系医生

  ▍已经停用的美国ABCDX分类法

  上世纪70年代,FDA推出了这个分类方法,叫做PregnancyCategory,是这么分的:

  上面这个表格是我简化了的版本,原版的描述放在阅读原文了,大家可以看看FDA对各个级别的官方描述。

  皮肤病治疗中常用的产品C、D类可能更常见一些,大家熟知的阿达帕林、维甲酸、过氧化苯甲酰都是C级,很多抗生素都是在B类,A类并不多。

  A类很少大家应该能够理解的,A类(临床中没有发现风险)是要用大量的临床研究来做支撑的,但是怎么可能有大规模的用孕妈妈来做观察和实验呢?孕妈妈不会同意,伦理委员会也不会同意的吧。

  ▍不同国家分类方式和判断标准不完全一致

  分类方式的差别可能会很大,所以我们拿澳大利亚举个例子。

  澳洲的分类方式和美国是很像的,也是ABCDX五级,但是在B类下面,又细分成了B1、B2、B3,主要是动物实验结果的区别(B类都是临床数据缺乏或不足)。

  虽然分级方式类似,但对同一个药物,美澳在判断标准上还是存在区别的,直观上,美国的判定标准更严。

  比如说,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在澳大利亚是C,在美国是在D类;阿莫西林在澳大利亚是A类,在美国是B类;而外用曲安奈德在澳大利亚是A类,在美国是C类。

  有一种说法是美国FDA在判定什么程度的研究是可靠和充分的时候要求更高[1],所以大家看到这样分类的判断方法,也一定记得留意是哪一个国家的标准,毕竟不同国家的分类可能不同。

  还有其他一些分类法互相都不太相同,比如德国是1-11级,感兴趣的同学自己找一下吧。

  ▍ABCDX分类法的不足

  对复杂问题的简化对于普及相关知识很有帮助,但对于专业人士的指导可能就会不足了。

  而孕期用药刚好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除了上面说到的,孕期不同阶段的风险也会不同,通过母乳是否有相应风险等等很多问题都很重要。

  FDA说希望给医务人员提供更准确的用药指导。于是在推出几十年之后,更新了新的标注方法,用更准确的信息代替了相对简单粗暴的分类制。

  ▍FDA更新后的标注方法

  2015年,FDA的新规变更了标注方法,现在仍然在过渡期中,所以上面的ABCDX的方法你可能仍然能够见到。

  更新后的标注方法更具体更详细了,对医生的指导作用更明确,但对于普通用户来说不如上面的五个字母的分类好懂了。

  所以回到我们这部分最开始的问题:

  对于有备孕计划和已经怀孕的姑娘,一定要咨询好医生。

  ▍用药后的避孕时间

  一些药物使用后需要等待一段时间再备孕,防止药物对胎儿造成影响。

  具体需要的时间咨询医生。

  因为不同的药物不一样;口服和外用的时间也不一样。有的需要1周,有的6个月,有的可能要2年甚至3年。

  而且有的药物美国医生推荐的时间和国内一般推荐的时间也不一样,国内医生的推荐更倾向于保守一些。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