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与过敏原检测
摘要:对过敏概念混淆的人不在少数,有的人一吃辣椒脸上就起痘痘,以为这是过敏,显然不对,这是饮食不良引起的痤疮。喝牛奶以后肚子胀气,那是乳糖不耐受。有人声称对酒精过敏,其实那叫耐受不良。
过敏,又叫变态反应,是身体一种异常的免疫反应,由本来对人无害的物质引发。导致过敏的物质,即过敏原,都是大分子蛋白,“没有蛋白就没有过敏”。因表现各异,病人会求助于皮肤科、呼吸内科、儿科、变态反应科等科室。目前我国还没有人群患病率统计,但越来越多的病人已让医生疲于应付。
一、过敏是个“富贵”病
据统计,过敏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富贵病。20%—40%的人一生中都曾罹患过敏性疾病,包括过敏性鼻炎、支气管
哮喘、
急性荨麻疹、婴儿湿疹、接触性皮炎、食物/
药物过敏、过敏性休克等,其中过敏性休克是最致命的。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主任尹佳教授提供了国外一组数据:北美、欧洲和澳大利亚过敏性休克的发病率约为—2%;过敏性休克已经影响到美国人的生活,有1100万人曾经历过危及生命的过敏性休克;英国1990年到2004年的住院病人过敏性休克发生率增加了7倍,其中因食物过敏诱发的过敏性休克增加了5倍,还未包括急诊病人,并且,自1991年以来,治疗过敏性休克药物的处方量增加了12倍。
二、对过敏的误解
对过敏概念混淆的人不在少数,有的人一吃辣椒脸上就起痘痘,以为这是过敏,显然不对,这是饮食不良引起的痤疮。喝牛奶以后肚子胀气,那是乳糖不耐受。有人声称对酒精过敏,其实那叫耐受不良。
跟内、外、妇、儿等学科相比,变态反应学是一门很年轻的学科。我国的变态反应学也就50多年的历史。现在,大多数医学院教学里依然没有专门的变态反应学课程,只是在临床免疫学里占据一个章节。因此,很多医生都不了解,患者的认知度就更差了。
三、过敏原检测
目前公认的过敏原检测主要有两大类。
斑贴试验:很多人平时只能戴纯金、纯银的首饰,一戴合金的项链,脖子上就会起一圈红疹子,这是典型的接触性皮炎,是对合金里的镍过敏。如要确诊,做皮肤斑贴试验即可。具体方法是:把直径5毫米的小铝盒(里面是过敏原制剂)贴在患者后背上,48小时后去掉,然后72小时看结果,根据皮肤的反应进行判断。这种方法还适用于染发剂、橡胶、
化妆品等引起的接触性皮炎。
下图为斑贴试验
下图为皮肤点刺试验
除了皮肤斑贴试验,皮肤试验还包括皮内试验、点刺试验。皮内试验就是把抗原制成液态,在患者皮内注射毫升,看反应情况。点刺试验则是在前臂滴若干滴抗原制剂,每滴0.1毫升,间隔1.5厘米,然后用特殊的针轻刺液体浸润的皮肤,不能刺出血。吸入性过敏、食物过敏都能用这种方法检测。
另外,还有一大类检查就是抽血化验,通过查患者体内的特异性抗体IgE来寻找过敏原。其道理在于,如果人体对某一种抗原过敏,身体会产生一种仅针对这种物质的抗体。
皮肤试验便宜,所以原则上先做皮肤试验,当作一个筛选的过程,结合病史,再进一步查血中的抗体。对于过敏性鼻炎成年患者,一般先开吸入组过敏原皮试,成人要查全套,大约20多项,然后结合病史,缩小包围圈,挑几种抽血查。小于5岁的过敏性鼻炎患儿,因为对皮试的承受力差,可以挑螨虫、霉菌、宠物等几种最常见的查,或者直接抽血化验。
需要注意的是,药物会影响皮试的结果,如抗过敏药会使皮肤反应减弱。因此,皮试前抗组胺药需要停3—5天,全身用激素应停1周。除了药物,皮肤状态、操作是否规范等,都会影响结果。
四、病史是诊断的基石
治疗过敏性疾病,我国变态反应学科创始人叶世泰教授曾总结了4个字:避,即避免接触导致过敏的物质;忌,不接触或食入导致过敏的物质;替,若对某种物品过敏,找其他物质代替;移,离开导致过敏的环境。可见,找到过敏原是前提。
目前我国开展过敏原检测项目的医院不少,但不规范的地方很多,其中最突出的是不重视病史。
诊断过敏原,需要将病史与皮试、抽血化验结果结合起来综合判断,而其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病史。病人就诊,要尽量给医生提供线索,就像排查嫌疑犯一样,回忆发作时的症状、持续时间、季节性、场合、天气,如果与食物有关,要说清进食后多久发作,是否运动,等等,在此基础上进行化验检查。
曾接待过一位病人,他在当地医院做了皮试,结果20多个红包各个远大于3×3毫米,而且都带红晕。于是,医生告诉他鸡鸭鱼肉不能吃,大米白面玉米等粮食也不能吃了。结果,这个病人几年来只能把土豆当主食,副食是盐水煮白菜,连酱油都不敢放。来的时候整个人面黄肌瘦,已经出现了营养不良。其实,这个病人对这些东西都不过敏,只是皮肤反应性太强,造成了假象。所以,在给病人解释皮试结果的时候,我们一般不说‘阳性’、‘阴性’,而是说有反应、没反应、反应多强,以免误导患者。
五、生物共振仪真有那么神?
说到过敏原检查领域争议最大的,就是充斥中国市场的德国产“百康生物共振检测仪”,不抽血,不扎针,声称能查出400到上千种过敏原,包括细菌、食物、吸入物,甚至包括无机物,而且说还能脱敏。目前全国很多医院开展了这种项目,包括一些三级甲等医院。
这种仪器的原理就相当于万用表,测的其实是人体的电导率,“你握得紧一点、松一点,手上有汗没汗,或者洗完手、洗完澡再测,结果就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