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湿是自然界中正常六气(风寒暑湿燥火)之一,但是过量就变成了邪气,即所谓的湿重。湿的产生分为外湿和内湿,具体如下:
外湿:
中医讲究“天人合一”,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自然环境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到人体的内在变化,环境中湿气过重当然也会导致人体内的湿气平衡紊乱,由于产生过多、排出减少,从而导致湿气过重。外湿的过重与方位和时间气候因素有关:
方位:比如江南和四川盆地等因地理环境而多潮湿,又如久居地下室、长期水中作业、长期夜晚洗澡游泳等,长期居处潮湿易使人体多湿。
时间气候因素:比如一年中七八月份叫长夏、江南的梅雨季节,此时湿气当令;一天中过早晨练冒受雾露等,时间长了,“湿”产生的毒素易积留在体内。
内湿:
水湿本身是体内正常所需的,中医认为脾主运化,即脾把消化的食谷精微(包含水湿)敷布全身脏器;而肾主水,肾阳对水液有气化蒸腾作用,维持水湿的正常排泄。当脾失健运,水湿不能正常输布;或长期积累成疾,久病入肾,肾阳不足,水湿不能正常排泄,积聚稽留于身体某一部位,就成为一个病理产物,即内湿。内湿形成主要与脾失健运有关。
因脾运化失调引起的湿邪具体分为两方面因素:
一.超过脾运化能力:因为进食过多味甘油腻之物、饮食过于生冷辛辣,导致脾胃消化不了,堆积成湿;
二.因脾虚引起:虽然没多吃,但本身脾胃消化能力不足,吃一点儿就腻住了,也会成湿。而造成脾虚的原因有:
饮食方式过饥过饱;压力过大、多思生气、易愤怒等情志因素;少动熬夜、身体劳累、耗伤气血,都会造成肠胃消化功能受阻,水湿代谢失调。
另外女性在经期或产后会有阴道出血的状况,机体相对虚弱,如果此时淋雨或长期处潮湿环境,内虚外湿相合,湿邪极易乘虚而入,就更容易出现湿重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