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提出:“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中医认为,脾胃属土,脾主运化,主运化水谷和水湿。
运化水谷是指对食物进行消化和吸收,将水谷消化成为精微物质并将其运输、布散到全身。通俗的讲:再好的食物吃进肚子里,也得依靠脾胃来消化吸收,所以说“人以水谷为本”,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如果有病的人,脾气依然旺盛的话,食欲就会正常,疾病也很容易康复,所谓“脾胃一伤,百药难施”“脾旺百病除”。
运化水湿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摄入到体内的水液,需经过脾的运化转输于肺,通过心肺而布达周身脏腑器官,发挥其濡养、滋润作用.二是将全身各组织器官利用后多余的水液,及时地输送到相应的器官(如肺、肾、膀胱、皮毛等),变成汗和尿液被排出体外。因此,在促进水液的流通和排泄,维持机体水代谢平衡过程中,脾都发挥着重要的枢纽作用。水湿运化不了,就会化湿生痰。
所以脾胃的保养对祛湿而言尤为重要。具体方法如下:
饮食除湿法
日常饮食是调理脾胃的重要内容之一,正常人活着离不开一日三餐,三餐规律,则脾胃的运化功能有节律,时作时息,自我调控。而根据中医一天24小时的子午流注理论,脾胃功能最旺的时刻在于上午,所以人们常说“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长期节食减肥、过于饥饿或暴饮暴食、肥甘厚味、三餐没有规律等,日积月累对脾胃的运化都是没有好处的。
脾胃喜暖恶寒,尽量不吃或少吃生冷瓜果;在烹饪方面也要注意,烹饪生菜、大白菜、苦瓜等凉性蔬菜时,最好加入葱、姜,以降低其寒凉性质;冰箱里拿出来的食物不宜直接食用,应放至室温或加热后食用。脾胃功能不好的人尽量食用热的软的易消化的,有利减轻脾胃负担,有利于自我修复。
情绪除湿法
《黄帝内经》把人的形体和精神看作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人的形体病变可以影响精神,精神状况又会反作用于形体。与此同时,人体还与外界环境(自然、社会)紧密相连。现实社会中,工作压力大,社会关系复杂,都会给我们的情绪带来影响,喜怒悲忧恐等精神情志活动,是五脏功能的具体表现。
五脏中“肝主情志”,肝出现问题会影响到我们的情绪;反之,心情好坏也会影响到肝。而肝又主疏泄、调节气机,协助脾胃之气的升降,促进消化和吸收。所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保持平常的心态、平和气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和谐的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要改掉易气易怒的习惯,有利于疏肝健脾。
阳气不足的人,容易情绪低落,消极悲观,越是如此,阳气越是虚,更无力化湿,因此调整心情,积极起来,多行益事,多笑多喜悦,让阳光温暖照进心中,化除湿气。
也可以静坐冥想,凝心静虑养神。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思维情绪多是散乱的,就导致了能量的耗散。避免情志过激,消除阴暗心理,才能保持精神上的安闲清静,气血的运行就能和顺,百病不生,得享长寿。《黄帝内经》中说:“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运动除湿法
运动能加强胃肠道蠕动,加强肠胃的消化和吸收功能,还可增加呼吸的深度与频率,促使膈肌上下移动和腹肌较大幅度的活动,从而对胃肠道起到较好的按摩作用。
传统祖国医学认为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体内的阳气,可以缓解压力、流通全身气血,加速湿气排出体外。具体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体情况选择温和方式进行,如:散步、慢跑、八段锦、五禽戏、太极拳等,运动量一开始不易过大,应循序渐进,长期坚持。因剧烈运动大汗会耗津伤气,加重虚寒,故不提倡。也不提倡游泳,泳池水比体温低,会让脾胃感到不适。
运动强度每天最好20-30分钟,因为运动少气血流通不够,气无法推动水液和精微物质等布散全身,郁结于局部就易造成湿邪。现代人动脑多、体力消耗少,加上长期待在密闭空调内,气血流动不畅,易致身体调控湿度力差。
运动时间最好选择在上午进行,中医认为上午是阳气渐盛的时候,也是脾胃功能旺盛的时候,此时适当锻炼可以促进阳气的产生,也能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现代人很多因为工作紧张,白天没空,都选择在夜间进行锻炼,而中医的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夜晚是人体阳气收敛、静养休息的时间,此时锻炼让阳气扩张,违反了人体的自然规律,反而是消耗了阳气,不利于人体的自我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