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皮肤频道 > 皮肤疾病 > 其他 > 马拉色菌临床鉴定研究进展

马拉色菌临床鉴定研究进展

2017-05-26 来源:中华皮肤科杂志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菌种分类的日益完善和不依赖培养的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使马拉色菌与皮肤微生态研究不断发展,相关疾病的研究也更加深入。

  酵母马拉色菌属是人类和动物皮肤上的常驻菌群,主要分布于皮脂丰富部位,如头皮、面部、胸背部,约占健康人皮肤定植真菌总量的50%~80%。1990年代,通过对各菌种形态学和生理生化学特性的研究,以及脉冲凝胶电泳、随机扩增多态性分析和核糖体RNA基因序列分析的应用,定义和命名了7种马拉色菌:糠秕马拉色菌(M.furfur)、合轴马拉色菌(M.sympodialis)、钝形马拉色菌(M.obtusa)、球形马拉色菌(M.globosa)、限制马拉色菌(M.restricta)、斯洛菲马拉色菌(M.slooffiae)和厚皮马拉色菌(M.pachydermatis)。自2002年起通过rRNA基因序列分析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等方法陆续发现了7种马拉色菌新种:皮肤马拉色菌(M.dermatis)、日本马拉色菌(M.japonica)、大和马拉色菌(M.yamatoensis)、纳娜马拉色菌(M.nana)、羊马拉色菌(M.caprae)、马马拉色菌(M.equina)和兔马拉色菌(M.cuniculi)。目前,已发现上述14种马拉色菌中有11种参与人体皮肤微生态构成。

  目前,依赖于培养的马拉色菌鉴定方法有传统的形态生理生化鉴定、rRNA基因序列分析、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析、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分析、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析、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分析等。不依赖于培养的鉴定方法有临床样本直接提取马拉色菌DNA扩增后测序分析、巢式PCR、实时荧光定量PCR等。采用特异性TaqMan探针和非特异性SYBRGreenⅠ荧光染料的两种实时荧光定量PCR均已用于定量分析非培养样本的马拉色菌DNA。

  在各种马拉色菌相关疾病中,对花斑糠疹的微生态研究开展得较早也最多。不同研究间通过培养得到的马拉色菌生长效率差别很大,在花斑糠疹皮损部位主要检测结果为球形、合轴和糠秕马拉色菌,限制马拉色菌的检出率很低甚至检测不到。随着基于分子生物学技术、不依赖培养的马拉色菌鉴定分析方法的引入,限制马拉色菌的检出率显著提高。这些研究结果均提示球形马拉色菌是花斑糠疹皮损的优势菌种。

  菌种分类的日益完善和不依赖培养的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使马拉色菌与皮肤微生态研究不断发展,相关疾病的研究也更加深入。目前,球形马拉色菌和限制马拉色菌的基因组已测序并被分析,数字化的PCR技术和高通量测序技术也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科研。相信不久以后,通过非培养技术收集更多的mRNA基因数据进行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研究,对致病菌株分离鉴定进行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精确分析鉴定皮肤上共生的每一种马拉色菌及其他微生物将成为现实。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相关问答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热文排行

热门问答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