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报道国内首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念珠状发,对患者及其父母桥粒芯糖蛋白4编码基因(DSG4)进行突变研究。
方法抽取1例念珠状发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提取血液基因组DNA,同时取100例健康汉族人基因组DNA样品作对照,采用PCR方法扩增DSG4基因16个外显子,并对产物进行测序分析。
结果患儿DSG4基因存在2个杂合突变,突变1为第8外显子移位突变c.837delA(p.E280Rfs*4),突变2为第16外显子无义突变c.2389C>T(p.R797*)。对其父母的基因分析证明,突变1来自其父亲,突变2来自其母亲。100例健康对照均未发现该杂合突变。
结论DSG4基因的2个杂合突变c.837delA(p.E280Rfs*4)和c.2389C>T(p.R797*)导致该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念珠状发家系的临床表型,2个突变均导致DSG4基因翻译的提前终止。
本文报道国内首例DSG4基因突变所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念珠状发,在使用毛发镜和突变分析前该患者长期被误诊为小棘状毛壅症。临床诊断念珠状发的关键是找到典型的发干结构改变,但由于念珠状发脆性增加,所以通常有明显异常的毛干在长出头皮不久即在近毛根处发生断裂,尤其是当发生典型念珠状发改变的毛发比例较少时,采集进行光镜或扫描电镜检查的较长头发往往因外观正常而容易漏诊。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念珠状发的典型念珠状发改变常常仅发生于非常细小的头发,更易漏诊和误诊。
过去认为念珠状发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其致病基因为3种角蛋白基因KRT81、KRT83和KRT86。近年来,国际上相继报道了数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念珠状发,并发现其致病基因为桥粒芯糖蛋白4。近年来部分学者认为该病为念珠状发的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亚型。由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念珠状发和LAH的致病基因均为DSG4,临床表现非常相似,差异仅为毛干是否存在念珠状发样改变,这两种疾病是否实为同一疾病,尚存在争议。我们认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念珠状发和LAH是同一种疾病,使用皮肤镜能比电镜更容易发现细小的、比例较少的、有念珠状发样改变的毛发,但还需要更多的病例报告和突变研究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