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皮肤频道 > 皮肤疾病 > 其他 > 银屑病患者皮肤中T细胞与黑素细胞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银屑病患者皮肤中T细胞与黑素细胞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2017-05-25 来源:中华皮肤科杂志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讨论基底层黑素细胞可能在银屑病的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由于消退期皮损获得困难,本研究的样本量较小,而且正常皮肤标本与皮损及非皮损标本来源部位无法完全一致,也可能造成本研究结果一定程度的偏差。关于黑素细胞在银屑病发病机制中的确切作用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银屑病患者皮损消退后往往会留下色素减退斑,但机制并不清楚。研究表明神经相关因子参与银屑病发病,但少有研究涉及来源于神经嵴的黑素细胞在该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栾超等研究了银屑病患者皮损、非皮损和消退后皮损中T细胞与黑素细胞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银屑病患者皮肤中CD4+和CD8+T细胞与黑素细胞的关系和临床意义。

  方法取29例进行期银屑病患者皮损和非皮损、5例消退期患者皮损和非皮损及6例健康人皮肤。免疫组化检测CD4+T细胞和CD8+T细胞的数量和分布,并对比基底层黑素细胞和色素颗粒情况。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两组间比较采用最小显著差异法(LSD),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检验。

  结果银屑病患者皮损中每个高倍(×200)视野CD4+T细胞平均数(表皮5.29±4.66,真皮77.50±43.66)明显高于非皮损(表皮为0,真皮9.67±7.73),皮损与非皮损比较,均P<0.05;而CD8+T细胞的数量(表皮7.83±6.27,真皮46.08±34.26)亦明显高于非皮损(表皮0.71±1.20,真皮5.54±4.43),皮损与非皮损比较,均P<0.05。与健康对照皮肤相比,银屑病患者皮损中CD4+T细胞和CD8+T细胞均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银屑病皮损处基底层黑素细胞数量(103.45±16.96)明显高于非皮损(43.62±14.20,P<0.05)及健康人皮肤(P<0.05),但色素颗粒阳性细胞比例(7.45%±3.86%)明显低于非皮损(43.10%±14.91%,P<0.05)及健康人皮肤(P<0.05)。非皮损处CD8+T细胞、CD4+T细胞、黑素细胞数量及色素颗粒阳性细胞比例与健康人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消退期皮损黑素细胞数量高于消退后白斑(P<0.05),色素颗粒阳性细胞比例略低于消退后白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健康人比较,消退期皮损黑素细胞数量高,而色素颗粒阳性细胞比例低,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消退后白斑的黑素细胞数量与健康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色素颗粒阳性细胞比例降低(P<0.05)。进行期患者皮损中CD4+、CD8+T细胞数与黑素细胞数及色素颗粒阳性细胞比例均无相关性(均P>0.05),而非皮损中CD4+、CD8+T细胞数与黑素细胞数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6和0.56,均P<0.05),但与色素颗粒阳性细胞比例无明显相关性(P>0.05)。

  结论在银屑病进行期皮损中,CD4+T细胞和CD8+T细胞明显增多,基底层黑素细胞数量增加,但色素颗粒明显减少;皮损消退后,黑素细胞数量及色素颗粒逐渐接近健康人水平。

  讨论基底层黑素细胞可能在银屑病的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由于消退期皮损获得困难,本研究的样本量较小,而且正常皮肤标本与皮损及非皮损标本来源部位无法完全一致,也可能造成本研究结果一定程度的偏差。关于黑素细胞在银屑病发病机制中的确切作用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