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情较重或有发热者可用磺胺类药物、青霉素或对致病菌敏感的抗生素,多价葡萄球菌或自家菌苗皮下或肌肉注射,机体抵抗力低下者可注射丙种球蛋白。
局部治疗
原则为杀菌、消炎、促进吸收。
早期炎症浸润,宜外涂软膏,如10%~15%鱼石脂,疖疮软膏或贴敷纯鱼石脂。
必要时外加热敷以促进收口,早期轻症者应以促进吸收为原则,浸润显著者可促其化脓,脓肿形成后可切开排脓。
脓肿未形成时严禁挤压。
物理治疗
早期可用热敷、超短波、红外线、音频电、氦氖激光等。
对多发疖病,可用紫外线(次红斑量)照射。
热毒型
【证见】局部红、肿、热、痛;
可伴有恶寒,发热,疲乏,全身不适,烦躁,小便黄赤,大便干结。
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
主方五味消毒饮
处方: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夏枯草各15克,栀子、连翘、赤芍各12克,白花蛇舌革30克,生甘草5克。
水煎服,每日1剂。
暑天夹湿者,加滑石30克、车前草15克。
便秘者,加大黄12克(后下)。
热毒较重者,可加黄芩12克、黄连9克。
中成药
(1)穿心莲片,口服,每次4~5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2)牛黄解毒片,口服,每次3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3)清开灵口服液,口服,每次1支(10毫升),每日3次。
(4)鱼腥草注射液,每次2~4毫升,肌肉注射,每日2次。
(5)功劳去火片,口服,每次5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风湿热型
【证见】疖多发或反复发作;
可伴有疲乏倦怠,胃纳欠佳,小便黄赤,大便干结。
舌质偏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治法】祛风清热利湿。
方药
主方防风通圣散
处方:防风、荆芥、桔梗各9克,连翘、金银花各15克,白术、白芍、当归、栀子、黄芩各12克,滑石、鱼腥草各30克,麻黄、川芎各6克,薄荷6克(后下),生甘草5克,生石膏30克(先煎)。
水煎服,每日1剂。
大便秘结者,去当归、白术,加大黄12克(后下),芒硝12克(冲)。
久病体弱者,加生黄芪、党参各25克,并适当减少苦寒之品。
如原患有消渴病等,应同时针对原发疾病进行辨证施治。
中成药
防风通圣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