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又名面部嗜酸性肉芽肿,是一种少见的良性、慢性皮肤病,常见于面部。目前认为可能是过敏性血管炎的一种。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不清,可能与日光照射有关。也有报道γ-干扰素可诱发本病。
【诊断要点】
临床表现
好发于中年男性,为单个或多个结节、斑块,柔软,红色或紫红色,中央可凹陷形成蝶形或环状皮损,表面可见扩张的毛囊口和毛细血管,不破溃或结痂,一般无自觉症状。日光照射可使皮损加重,颜色变黑。绝大多数发生于面部,特别是颧、颊、前额、鼻、下颌、耳前,但也有发生于躯干、前臂和手背的报道。本病呈慢性经过,可数月或数年不愈。
【病理】
真皮乳头及附属器周围无浸润带,其下方见大量炎细胞浸润,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浆细胞。早期可有中性粒细胞碎裂性血管炎。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具有特征性。
诊断标准
面部单个或多个浸润性斑块、结节,无自觉症状,结合组织病理可以确诊。需与结节病、淋巴细胞浸润症、深在性红斑狼疮、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持久隆起性红斑等鉴别。
【治疗概述】
药物治疗
本病顽固,对治疗反应多不敏感。可试用下列方法:
1.皮损内注射糖皮质激素可选择甲泼尼松龙或曲安奈德皮损内注射,推荐为一线治疗方法。
2.冷冻治疗与皮损内注射糖皮质激素联合常有效。
3.局部外涂糖皮质激素制剂部分患者有效。
4.皮损内注射金制剂有报道获得疗效。
5.其他药物包括口服铋剂、氨苯砜、氯苯吩嗪、氯喹、异烟肼、亚砷酸钾、β-氨基苯酸、钙化醇、秋水仙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