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疱性类天疱疮病因 大疱性类天疱疮诊断鉴别
摘要:大疱性多形红斑多见于年轻人,皮疹多形性,粘膜损害广泛而严重,发病急,常伴发热等全身症状,皮肤损害免疫荧光检查基底膜带无荧光。
大疱性类天疱疮抗原(BPAG)有两种:①主要抗原为BPAG1,位于基底细胞内半桥粒附着斑处。为高分子量(230KD)的多肽。②次要抗原为BPAG2,它是分子(180KD)的跨膜结构蛋白,氨基酸端位于基底细胞内半桥粒附着斑处,羧基位于基底细胞外的透明板内.细胞外主要是胶原蛋白区。由非胶原区分隔为15段,现在用融合蛋白技术检测大疱性类天疙疮患者血清,发现类天疱疮BPAG2抗体阳性率明显增高,并认为在该病发病中起主要作用。抗基底膜带的类天疱疮抗体,主要是IgG,有IgG3和IgG4亚型,前者最常见.。也有IgA/IgD和IgE。本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病、类天疱疮抗体与抗原结合,激活补休、过敏毒素C3a和C5a形成,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嗜酸性细胞趋化因子,吸引嗜酸性粒细胞并粘附到基底膜上,释放溶酶体酶,导致基底细胞膜半桥粒和锚丝等断裂及消失。形成水疱。
大疱性类天疱疮诊断鉴别
(一)大疱性多形红斑多见于年轻人,皮疹多形性,粘膜损害广泛而严重,发病急,常伴发热等全身症状,皮肤损害免疫荧光检查基底膜带无荧光。
(二)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懈症本病多见于老年人,水疱好发在肢端,如手足,肘膝伸侧等易受损伤的部位,病理改变亦为表皮下疱,但真皮内为中性粒细胞浸润,而无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用1mol/LNacl裂解皮肤作间接免疫荧光检查,本病荧光在分离皮肤的真皮侧,而大疱性类天疱疮的荧光在分离皮肤的表皮侧。
2.大疱性多形红斑发病急,罕见于老年人,且黏膜损害严重而常见。
3.线状IgA大疱性
皮肤病成人发病,发病年龄小于类大疱疮,水疱常呈弧形排列,分布不对称,免疫荧光有基底膜带线状IgA沉积。
如果您有任何健康方面的疑问请添加微信公众号:健客健康咨询,健客健康咨询为各位朋友提供全面专业的疾病咨询和健康资讯,健客健康咨询真诚为您服务。健客宗旨:让每一个人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