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方舟健客 > 皮肤频道 > 皮肤疾病 > 其他 > 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皮肤不良反应及处理

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皮肤不良反应及处理

2017-04-09 来源: 中华皮肤科杂志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胞内相关药物包括RAS-RAF-MEK-ERK通路抑制剂、PI3K?AKT-mTOR通路抑制剂、Hedgehog信号通路抑制剂等

  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作为治疗肿瘤的新药,应用逐渐增多。传统化疗药的作用靶点在细胞层面,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细胞也存在损伤。而分子靶向药物作用于肿瘤细胞的特定位点,对肿瘤细胞的杀伤选择性强,对正常细胞的影响较少,因此成为肿瘤药物治疗的热点。由于这类药物作用的靶点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皮肤组织也存在,靶向药物的皮肤不良反应并不少见,这些不良反应轻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重者导致减量或停药,影响抗肿瘤治疗的进程。因此,皮肤科医生亟需了解此类药物的相关皮肤不良反应及防治,以提高患者耐受性,改善其生活质量。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根据作用靶点不同,可分为胞膜相关药物、胞内相关药物和免疫调节剂3类,王芳等就其皮肤不良反应及对策进行了综述。

  一、胞膜相关抑制剂

  胞膜相关药物包括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EGFRIs)、KIT和BCR?ABL抑制剂、血管生成抑制剂和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等。EGFRIs常见的皮肤反应被称为PRIDE综合征,“P”指丘疹脓疱性疹、甲沟炎,“R”指毛发生长调节改变,“I”指瘙痒,“D”指干燥,“E”指EGFRIs;KIT和BCR?ABL抑制剂可导致水肿、麻疹样发疹、色素改变等其他皮损;血管生成抑制剂会导致皮肤黏膜出血和伤口愈合不良,还会出现斑丘疹性发疹、口腔炎、皮肤血栓形成性血管病和溃疡性萎缩纹等;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会引起角化过度性手足反应、口腔并发症、毛发异常、颜面红斑、皮肤色素异常等其他反应。

  (EGFRIs引起的皮肤不良反应如丘疹脓疱性疹,很容易与临床常见的痤疮混淆,应引起重视)

  二、胞内信号通路抑制剂

  胞内相关药物包括RAS-RAF-MEK-ERK通路抑制剂、PI3K?AKT-mTOR通路抑制剂、Hedgehog信号通路抑制剂等。BRAF基因属于RAF基因家族,BRAF抑制剂最常见毒性反应发生于皮肤,包括发疹性皮损、表皮新生物、光敏性等其他反应。MEK抑制剂的皮肤不良反应与EGFRI所致皮损相似,常表现为麻疹样发疹、丘疹脓疱样发疹、皮肤干燥、甲沟炎,处理策略相同。PI3K?AKT?mTOR通路抑制剂引起的皮肤不良反应包括口腔炎、炎症性发疹、甲改变等。Hedgehog信号通路抑制剂常见的皮肤不良反应是脱发,通常可逆,累及范围一般不超过50%。

  三、免疫调节剂

  免疫调节剂包括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抑制剂和程序性死亡1受体(PD?1)抑制剂等。CTLA?4抑制剂如伊匹单抗,其皮肤不良反应包括瘙痒、麻疹样发疹、白癜风样黑素瘤相关色素减退,一般发生于治疗开始后第3~6周。PD?1抑制剂与CTLA?4抑制剂相似,也会引起自身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包括白癜风、发疹性损害和瘙痒等。

  总之,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皮肤不良反应常见,不同种类的药物引起的皮肤不良反应有共性,也有不同。多数皮肤不良反应呈药物剂量依赖性和可逆性。治疗需根据皮疹的严重程度,轻者对症处理,重者则减量或停药。由于靶向抗肿瘤药物上市时间尚短,需要多学科密切关注用药期间可能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以达到合理用药的目的。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相关问答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热文排行

热门问答

用药指导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