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皮肤频道 > 预防护理 > 皮肤病护理 > 冬春交替小儿预防水痘 秋季慎防小儿疱疹性咽炎

冬春交替小儿预防水痘 秋季慎防小儿疱疹性咽炎

2017-02-27 来源:健客网社区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儿童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自限性疾病,以粪-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感染性较强,传播快,呈散发或流行,夏秋季为高发季节,主要侵袭1~7岁儿童。

  小儿传染上水痘病毒后,要经过2—3周的潜伏期后才出现症状。一般是先发烧一天,然后有皮疹出现,大多散布于头部、躯干及腋下,发生在四肢、手掌、足底的很少。初起时皮肤变成米粒至豆子大的圆形或椭圆形水疱,周围有红晕。3—5天后,水疱渐渐干燥,先由中央萎缩,然后结痂,再经数天或2—3周,结痂完全脱落而痊愈。发病时眼结膜、口腔与咽部粘膜、阴道粘膜皆可发生损害。水疱容易破裂形成很浅的溃疡。病后可获得终身免疫。

  水痘患儿的病情一般比较缓和,很少有并发症,无须特殊治疗,常可自然痊愈。但要精心护理,以防止感染。要给病儿多喝水,并供给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食物。预防受凉感冒,注意衣物和用具的清洁消毒,讲究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剪短指甲,避免小儿抓伤皮疹而引起感染。如果瘙痒严重,可搽一些止痒水,也可服用扑尔敏等药物;已有感染可局部涂一些消炎软膏,必要时可服用黄连素、磺胺类药物,切忌使用肤氢松、强的松、皮炎平、皮康王一类的软膏,以免造成全身性水痘。对于已经发生弥漫性脓疮、蜂窝组织炎或淋巴腺炎的患儿,则需送医院治疗。

  为预防水痘传染,对患儿应隔离至皮疹全部结痂为止,对接触过水痘病人的孩子最好也要隔离观察3周,体弱者可在接触后4天内注意丙种球蛋白

  儿童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自限性疾病,以粪-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感染性较强,传播快,呈散发或流行,夏秋季为高发季节,主要侵袭1~7岁儿童。一般病程4~6日,重者可至2周。

  该病主要表现为急骤发热,可持续高热或反复高热,多数患儿没有咳嗽流鼻涕等症状,年龄大的小儿常诉咽痛,吞咽时尤甚,有时诉头痛、腹痛或肌痛;婴幼儿则表现为烦躁不安、拒食、流涎、呕吐等。部分患儿可出现颌下淋巴结肿大或压痛。体查可见在口腔咽峡部、软腭上和扁桃腺、悬雍垂上有出现小疱疹。疱疹的初期是灰白色的小丘疹,周围红晕,以后变成发亮的疱疹,破溃以后变成小溃疡。

  本病以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较好。

  由于没有特效的抗病毒药物,抗细菌类药物对病毒也无效,治疗可以口服中药抗病毒、对症处理为主。可用阿昔洛韦、利巴韦林等西药抗病毒;疱疹性咽峡炎在中医辨证中属湿热喉痹,多为外感湿热,上攻咽峡所致,常用解毒利咽、化湿退热的治法,可辨证选用新加香薷饮、甘露消毒丹、银翘马勃散、退热合剂、双黄连、大青叶、板蓝根等;合并心肌损害者,应适当卧床休息,使用护心药。还可以利用加压或超声雾化吸入抗病毒类药物、含化参龙丸、含漱利咽合剂、撒入锡类散、喷入金喉健等进行咽峡局部治疗;发热时可用羚羊角粉清火退热防惊风,也可用物理疗法降温,体温超过38.5℃时可以用托恩、美林等退热药;体温超过39.5℃、有呕吐、惊厥、影响饮食睡眠时可以配合输液支持疗法及对症中枢性降温措施;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时提示合并细菌感染,可配合使用抗细菌类药物,否则不宜使用抗细菌类药物。

  除了及时送医院治疗外,在患儿护理方面也应注意:

  生了病的孩子一般要隔离2周,患儿用过的食具一定要进行沸水消毒处理,防止交叉感染。目前对这种病尚未研制出疫苗。因肠道病毒有多种,同一患儿可重复多次感染此病。

  治疗期间要注意休息,不要剧烈活动,要睡足觉,喝足水,少吃饭,多吃菜,不吃冰糕、不喝饮料。饮食上要注意保持清淡,高烧的患儿要多喝水,少吃多餐。多吃有营养且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如牛奶、米粥等,及一些富含维生素的青菜、水果等。尽可能少吃煎、炸类的油腻食品,忌食刺激性食物,如酸、甜、辣、咸、热、硬等,尤其要注意不吃过热、过冷的食品,避免刺激口腔破溃部位引起疼痛。可取适量绿豆、苦瓜、薏米、大米等煮粥或汤,放凉后适量给患儿饮用。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