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性毛囊炎初起为与毛囊口一致的红色充实性丘疹或由毛囊脓疱疮开始,以后迅速发展为丘疹性浓疱,继而干燥结痂,约经1周痂脱而愈,愈后不留疤痕。
1、麻黄、甘草、生姜各6克,生三石膏30克,大枣7枚,紫花地丁、蚤休各15克。水煎服。
2、银花,花粉、浙贝,当归、赤芍、乳香,没药、炮甲珠、陈皮、防风、甘草各l0克。水煎服。
3、银艳、紫花地丁各15克,川连、黄芩、野菊花、山栀、连翘、赤芍、黄柏、茯苓,绿豆衣各9克,生甘草6克。上药水煎取计,日服2次。
4、黄芩、黄连须各15克,陈皮、甘草、玄参,马勃、薄荷、柴胡、桔梗各6克,白僵蚕、升麻各3克,银花、野菊花、紫花地丁各9克。水煎服。
5、黄芪30克,半枝莲、紫花地丁各20克,银花、连翘、蒲公英、当归各l0克。水煎服。
6、甘菊莲叶1把,捣汁1盏,服之。无菊花时,用根亦可。
7、白矾末3钱,葱白7茎。二味同捣极烂,分作7块,每块用热酒l杯送下。服毕用厚被盖卧,再吃葱白汤l盅。
8、白芷1钱,生姜1两.酒1盏,播,取汁温服。
9、缺盆草、大青叶、臭紫草各等份,擂烂,以酒1碗寝之,去渣温服。
10、翻白草10棵,酒煎服,出汗即可。
毛囊炎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侵入毛囊所致的亚急性或慢与化脓性的毛囊和毛囊周围炎症。一般皮肤不清洁、搔抓或肌体抵抗力降低时均可诱发。
毛囊炎初发时常为散在性,形状如同米粒大小,呈鲜红色或深红色毛囊性丘疹,其中心贯穿毛发,周缘有炎性红晕,随后迅速变成脓包,但不互相融合。脓包破裂或拔去其中毛发时可排出少量脓液和血浆,但局部炎症逐渐消退后不留疤痕。毛囊炎好发於头部,而其他有毛部位也可波及。由於毛囊炎的发病部位不同,因此所表现的形式也各异,如生在头部的毛囊炎,治愈后可出现米粒至指甲大的脱发斑,而且患处不再生发,这通常称为秃发性毛囊炎;有的毛囊炎呈集聚排列,其深部相互贯通而融合成片,称为穿凿性毛囊炎;如毛囊炎发生在枕部,因部位特殊常增殖呈乳头状硬结,称为乳头状毛囊炎或枕部硬结性毛囊炎。
毛囊炎初发时大都成批出现,每一个损害历时5~7天可以吸收痊愈,然而新的损害不断发生,故病程往往绵延数周至数月,有的甚至更久。症状时轻时重,反覆不愈。瘙痒的程度也不一,有时伴有微痛。检查时患处附近淋巴结肿大,病变严重时可伴有发热。
治疗毛囊炎首先要讲究皮肤的清洁卫生,同时要避免搔抓等刺激。特别是头部,由於毛发多、皮脂腺和汗腺较丰富,排泄物也多,所以更应该保持清洁卫生。患者平时要尽量少食刺激性食物、动物性脂肪,并保持每天通便。如果是糖尿病患者应该及时进行治疗,这样可以防止诱发毛囊炎。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全身疗法:在皮损广泛而有明显脓头时,应给广谱抗生素治疗。如有条件可送脓液培养,并作药敏试验,这样对选择更有效的药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免疫疗法:慢性反覆发作的患者,可用疖病菌苗注射,每周皮下注射一次,开始剂量为0.5毫升,第二次为1毫升,第三次为1.5毫升,以后每次为2毫升。一般注射后无不良反应,如有发热等不适,不要再增加剂量,必要时可减量或停用。
3、局部疗法:皮损发作时局部忌用水洗,避免搔抓,皮损部位应将毛发剪短,局部可搽杀菌、止痒的药物如发水等。伴有渗液的患者可用0.1%利凡诺溶液湿敷,每日3~4次,每次20分钟,炎症缓解后可以用2%氯霉素乳剂、0.5%新霉素软膏以及3%碘酊外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