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热型【证见】 皮疹表现主要为红斑、丘疹、风团(多见于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型之初起阶段或轻型、一般的荨麻疹样型、固定性红斑型等),可伴有恶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口干,小便黄。舌质稍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 疏风清热。
【方药】 主方银翘散(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减
处方:金银花、连翘各15克,牛蒡子、黄芩各12克,淡竹叶、桔梗、蝉蜕各9克,芦根18克,鱼腥草30克,薄荷5克(后下),生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l剂。
湿热型 【证见】 皮疹表现为糜烂、渗液者(多见于湿疹皮炎样型、或固定性红斑型发生于外阴部者),或伴有胸闷,纳呆,大便干结或溏泄,小便黄赤。舌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利湿。
【方药】
主方萆薢渗湿汤(高秉钧《疡科心得集》)加减
处方:萆薢15克,薏苡仁、滑石、土茯苓、鱼腥草各30克,牡丹皮、泽泻、通草、防风、黄柏各12克。水煎服,每日1剂。
血热型【证见】 皮疹表现主要为红斑或紫红斑,颜色鲜艳,或数量较多,甚至密集或融合成片(多见于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型之重型、固定性红斑型之重型和一般的多形性红斑样型,以及荨麻疹样型并发血管性水肿者),可伴有发热,烦躁不安,口干渴,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滑而数。
【治法】 清热凉血。
【方药】
主方犀角地黄汤(孙思邈《千金要方》)加减
处方:水牛角30-60克(先煎),生地黄30克,牡丹皮、赤芍、紫草、丹参、茜根各15克。水煎服,每日1剂或2剂。
便秘者,加大黄12克(后下)。
气血两燔型【证见】 皮疹泛发全身,潮红,肿胀,皮疹颜色紫红或紫黯,或见大疱,剥脱(主要见于严重类型药疹,如剥脱性皮炎型、大疱性表皮松解型及重症的多形性红斑样型),伴有严重的全身症状,如寒战,高热,烦躁,口渴,口唇干焦。舌质红绛,苔黄或黄糙,脉洪数或弦滑数或沉而数。甚则可见神昏谵语,黄疸,尿血等。
【治法】 气血两清,解毒救阴。
【方药】
1.主方清瘟败毒饮(余师愚《疫疹一得》)加减
处方:水牛角60克(先煎),生石膏30克(先煎),生地黄、紫草各30克,赤芍、连翘各15克,黄芩、玄参、栀子各12克,牡丹皮、知母各9克,黄连、生甘草各6克。水煎服,每日2剂,上下午各服1剂。
2.中成药
(1)紫雪丹或新雪丹,口服,每次l~2瓶,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2)清开灵注射液,每次20毫升,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气阴两伤型【证见】 见于严重类型药疹的后期或恢复期。皮疹可见鳞屑脱落,伴有低热或无热,口燥,咽干,神疲乏力,或虚烦不眠,纳呆。舌质红而干,无苔或少苔,脉细数或虚数。
【治法】 益气养阴,清热生津。
【方药】
1.主方生脉散(《李杲《内外伤辨惑论》)合增液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减
处方:太子参30克(必要时用西洋参9—12克,另炖),生地黄30克,沙参、麦冬、玄参、天花粉、山药各15克,五味子9克。水煎服,每日l剂。
2.中成药生脉注射液,每次20毫升,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治疗方法:局部红斑、风团、瘙痒甚者,用炉甘石洗剂、三黄洗剂外搽。糜烂渗液多者,以黄柏、地榆各15g,水煎湿敷,渗出减少后,用青黛散外扑。
证候表现:皮肤上出现红斑、水疱,甚则糜烂渗液;表皮剥脱;伴剧痒,烦躁,口干,大便燥结,小便黄赤,或有发热;舌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或数。
病因病机:湿热毒邪蕴蒸肌肤,故皮肤上出现红斑、水疱,甚则糜烂渗液,表皮剥脱,剧痒;湿热毒邪内扰则烦躁,或有发热;热毒之邪灼伤津液则口干,大便燥结,小便黄赤;舌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或数为湿毒蕴肤之象。
治则治法:清热利湿解毒。
处方:萆薢渗湿汤加减。
疗法:局部红斑、风团、瘙痒甚者,用炉甘石洗剂、三黄洗剂外搽。糜烂渗液多者,以黄柏、地榆各15g,水煎湿敷,渗出减少后,用青黛散外扑。
出处:《中医外科学》·分论(卷)·第六章皮肤病及性传播疾病(篇)
原文:湿毒蕴肤:皮肤上出现红斑、水疱,甚则糜烂渗液。表皮剥脱;伴剧痒,烦躁,口干,大便燥结,小便黄赤,或有发热;舌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或数。辨证分析:湿热毒邪蕴蒸肌肤,故皮肤上出现红斑、水疱,甚则糜烂渗液,表皮剥脱,剧痒;湿热毒邪内扰则烦躁,或有发热;热毒之邪灼伤津液则口干,大便燥结,小便黄赤;舌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或数为湿毒蕴肤之象。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方药:萆薢渗湿汤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