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平疣
本病亦由人类乳头瘤病毒所致,中医称之为“扁瘊”。
[临床表现]
1.好发于青少年。
1.皮疹为米粒到黄豆大扁平隆起的丘疹,表面光滑,质硬,浅褐色或正常皮色,圆形、椭圆形或多角形。
3.数目较多,多数密集,偶可沿抓痕分布排列成条状。一般无自觉症状,偶有微痒。
4.好发于颜面、手背及前臂等处。
5.病程慢性,时或突然自行消失,但亦可持续多年不愈。
[诊断]
1,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诊断。
2.发生于面部时需与汗管瘤鉴别,后者好发于眼睑及颊上部,为半球形暗褐色坚实小丘疹,组织学与扁平疣完全不同。
[治疗]
1.西医药治疗
(1)口服乌洛托晶o.3—O.6g,每日3次;氧化镁0.5日,每日3次;甲氰咪胍O.28,每日3次;肌肉注射聚肌胞2mg,每周2次,或皮下注射转移因子2mg,每周1次。(2)局部外用3%酞丁胺霜搽剂,或1.5%—5%5—氟脲嘧啶软膏。数目少者可液氮冷冻治疗。
2.中医药治疗
(1)内治法:参见寻常疣。
(2)外治法;
①狗脊30克、地肤子30克,煎水外洗患部。
②白鲜皮、白矾各30克,水煎趁热搽洗患处。
③鸦胆子捣烂,包于纱布内,搽拭患部,每日1-2次。
[预防与调养]
参见“寻常疣”内容。
传染性软疣
本病是由传染性软疣病毒所致的传染性皮肤病,其特点为在皮肤上发生蜡样光泽的小丘疹,顶端凹陷,能挤出乳酪状软疣小体。中医称为“鼠乳”。
[临床表现]
1.多见于儿童及青年。潜伏期约14—50日。
2.初起为米粒大的半球形丘疹,渐增大到绿豆大。中央呈脐窝状,表面有蜡样光泽,早期质地坚韧,后期渐变软,呈灰色或珍珠色。顶端挑破后,可挤出白色乳酪样物质,称为软疣小体。
3.主要发生于躯干、四肢、肩胛、阴囊等处,但全身任何部位均可发生。
4.自觉微痒,病程徐缓,可自身接种,亦可自然消失。
[诊断]
1.根据皮损特点、发病部位及年龄等,一般诊断不难。
2.对单个较大的皮损,需与基底细胞瘤等进行鉴别,必要时可作病理组织检查。
[治疗]
1,西医药治疗:将损害中的软疣小体完全挤出或挑除,或用小镊子夹住疣体,将之拔除,然后涂以2%碘酒,并压迫止血。对于数目少者,亦可采用液氮冷冻治疗。
2.中医药治疗:可参照扁平疣治疗。
[预防与调养]
1.患者内衣、内裤宜用棉制品,且宜宽松,避免擦破皮疹。内衣、内裤定期用水煮沸,消灭传染源。2.患者所用物品不宜外借,以防传播。
3.参酌寻常疣预防与调养内容。
据了解,扁平疣是由乳头多瘤空泡病毒引起的一种皮肤疾病。此种病毒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其中包括人体的皮肤表面及指甲等处,表皮的轻微破损都可能导致感染,而且在自身和人与人之间有较强的传染性。这种疾病特别好发于女性的面孔、手背等暴露部位,最令年轻女子苦恼。
扁平疣发病率高,治疗难度大,一直为皮肤科医生头痛。传统治疗多是口服、肌肉注射或外用相关抗病毒药。但由于病毒寄生于人体表皮细胞内,所以口服和肌肉注射都很难达到有效的药浓度,加大剂量又可能导致不良反应。另外,疣体表面的角化膜会阻碍外用药的渗透,因此局部涂药效果也很差,稍有不慎,外用腐蚀剂还会在皮肤上留下疤痕或炎症后的色素沉着。陈江汉副教授经摸索,采用局部注射抗病毒药的方法,目前已建立了一整套治疗原则,经他治疗的千余名患者,95%以上效果理想,未出现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