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的麻风病患病率虽有明显的下降,但是仍然保持在0.016%,更重要的是在占全球90%以上麻风问题的16个麻风高流行国家,其患病率仍然高达0.043%,表明这些国家麻风仍然是一项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
如今全世界平均每天仍有1600人感染麻风,全球62%的麻风病患者在印度,30%在巴西、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缅甸、尼日利亚、苏丹和马达加斯加等国。
目前WHO(世界卫生组织)仍然将麻风病列为首要的需要加强研究培训和防治的重点传染病之一。
面对麻风病,该如何预防呢?
1、每年主动健康检查,一旦发现自己身上出现了可疑症状即找专业医生就诊。
可疑症状有:
(1)皮肤上有麻木区,不出汗,针刺不疼痛。
(2)有久治不愈的“红色癣块或白包癣块”。
(3)面部发僵,发肿,发红,眉毛脱落。
(4)面部生疙瘩,耳垂肿大,形如“狮面”。
(5)嘴眼歪斜,手如鸟爪,指趾残落,虎口无肉。
(6)腕垂足吊,足底生疮不痛,久治不愈。
(7)皮肤起疮,不痒不痛。
(8)麻风家属及接触者。
2、对流行区儿童、患者家属及密切接触者应定期体检,必要时预防性用药或接种卡介苗。
接种的对象:
(1)麻风患者的家属及其密切接触者,麻风菌素和结核菌素反应均呈阴性者。
(2)麻风流行区的一般儿童,麻风菌素及结核菌素反应均呈阴性者。
(3)麻风患者的新生儿(不需要作皮肤试验)。
3、避免皮肤外伤,特别是在从事手足容易外伤的工种时,应戴手套或穿防护鞋。
4、被病人鼻和呼吸道分泌物污染的手帕和其他物品应仔细地清洗和处理。与有传染性的病人密切接触后,应仔细洗手,患者的家庭成员和密切接触者应就医检查。从最后的接触日算起,每年体检,至少5年。
5、居住的房屋要空气流通、宽敞、光线充足,从而减少麻风杆菌感染机会。
在鉴别诊断时必须掌握麻风病的皮损特点,皮损常伴有感觉障碍,周围神经干常呈粗大,瘤型麻风的损害中常检查出麻风菌。用这些特点与其它疾病鉴别时,在一般情况下是可以鉴别的。
需要鉴别的皮肤病:瘤型麻风应与皮肤黑热病(皮损好发于头面部,也可侵犯躯干、四肢及舌唇粘膜。损害初为浸润性红斑,以后变为黄红色斑块,其上伴有密集的米粒至黄豆大的结节,呈红色或棕色,半球形,表面光滑,柔软,常互相融合,另一种常见的损害为花斑癣样浅色斑,可融合成片,边界清楚.组织病理示表皮萎缩,真皮内有致密、弥漫的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及浆细胞的浸润。组织细胞胞浆内可见LD小体,HE染色呈灰蓝色的圆形小体。姬姆萨染色更清楚,小体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2~4μm,核圆形并附有一杆状副核。)、神经纤维瘤、斑秃、结节性黄色瘤、鱼鳞病、酒渣鼻、脂溢性皮炎、结节性红斑、皮肌炎等鉴别:结核样型麻风应与肉样瘤、环状红斑、持久隆起性红斑、皮肤黑热病浅色斑型、环状肉芽肿、寻常性狼疮、体癣、远心性红斑等鉴别;未定类麻风应与白癜风、贫血痣、皮肤黑热病浅色斑型浅色斑型和花斑癣等鉴别:界线类麻风应与红斑性狼疮、皮肤黑热病、蕈样肉芽肿(浸润期)等鉴别。
需要鉴别的神经病:如脊髓空洞症(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使脊髓内形成管状空腔,称为脊髓空洞症,在空洞周围常有神经胶质增生。本症发病较为缓慢,临床表现为受累的脊髓节段神经损害症状,以痛、温觉减退与消失、而深感觉保存的分离性感觉障碍为特点,兼有脊髓长束损害的运动障碍与神经营养障碍。),其它原因引起的多发性神经炎(各种病因均可影响周围神经如同时发生周围神经的广泛损害,称为多发性神经炎。主要表现为四肢远端对称性的感觉、活动、皮肤色泽、出汗等改变。任何年龄的男女两性均可发病。)、外伤性周围神经损伤、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进行性增殖性间质性神经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股外侧皮神经炎、面神经麻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