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肿瘤频道 > 肿瘤种类 > 肠癌 > 大夫我肠镜发现息肉 一定会得肠癌吗

大夫我肠镜发现息肉 一定会得肠癌吗

2019-08-27 来源:肿瘤防治研究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我国结肠肿瘤筛查目标人群为大于50岁人群。50岁以上的人,无论男女、无论是否有症状、无论是否有危险因素,都应做一次结肠镜检查。建议下述高危人群及时、定期进行肠镜检查,这些高危人群应从40岁开始定期筛查结直肠癌,切断结肠息肉癌变之路。

现在,由于健康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由于各种原因接受肠镜检查。相当一部分人在检查后发现自己得了结、直肠息肉。在检查的患者中,有相当多的人发现结肠息肉。那么,结肠息肉是个什么病呢?长了结肠息肉是不是一定就会得结肠癌呢?我什么时候需要复查呢?

结、直肠息肉泛指结、直肠黏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是消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许多患者及其家属对肠息肉的认识不够全面,肠息肉没有得到患者的重视,忽略了治疗肠息肉的重要性。因此,导致耽误肠息肉治疗的最佳时机,加重了患者的病情。

息肉有可能会出现什么症状

绝大多数肠息肉没有症状,在肠镜检查时偶然发现,若息肉持续长大或者恶变,可出现便血、腹泻、便秘、腹胀、腹痛等症状。

①便血。直肠、乙状结肠息肉可能会出现便血,通常是出现间断性的小量出血,血附于大便表面;严重时,出血量也可多达100~200ml。

②排便习惯改变。如果肠息肉位于结肠远端,并且体积较大的话,很容易引起便秘;有些病人也会出现腹泻、便秘交替出现的状况。

③腹痛。部分病人会出现弥漫性的腹痛,尤其是在大便时或大便后加重。

④带蒂息肉脱出肛门。带蒂的低位直肠息肉因位置较低,有时会脱出肛门外,此时可能会被误诊为痔疮脱出。

⑤肠道外症状。如果出现一些典型的肠道外症状,提示患者可能有息肉病。比如出现皮肤黏膜色素斑应考虑是否患了P-J综合征(家族性黏膜皮肤色素沉着胃肠道息肉病,简称黑斑息肉综合征,为家族性遗传病)。

并不是所有的息肉都与癌症相关

了解息肉的病理类型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不同病理类型的息肉所造成的后果不一样。有的息肉生长缓慢,不会给患者带来不适感觉,也不会癌变,可以随访观察,不一定需要积极处理,而有的息肉有癌变风险,应予以切除。

息肉的分类:

肿瘤性息肉。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其中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最高。

非肿瘤性息肉。包括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炎性息肉,癌变可能性较低。

息肉病。如果在肠道出现数目多于100颗以上的息肉,并具有肠息肉病的特殊临床表现时,此时怀疑患者患了肠息肉病。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习惯的改变,肠息肉的癌变率越来越高。相关研究发现,超过90%的结肠癌由结肠息肉转变而来,小息肉→大息肉→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性癌,恶变过程一般需5—10年(当然存在少数进展较快的病例)。

结肠息肉高危人群有哪些?

我国结肠肿瘤筛查目标人群为大于50岁人群。50岁以上的人,无论男女、无论是否有症状、无论是否有危险因素,都应做一次结肠镜检查。建议下述高危人群及时、定期进行肠镜检查,这些高危人群应从40岁开始定期筛查结直肠癌,切断结肠息肉癌变之路。

大便潜血阳性。

一级亲属有结直肠癌病史。

以往有肠道腺瘤史。

本人有癌症史。

有排便习惯的改变。

符合以下任意2项者:慢性腹泻、慢性便秘、黏液血便、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慢性胆囊炎或胆囊切除史、长期精神压抑,有报警信号。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